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立足滨州服务全国 打造国际化区域科创高地
——专访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岳晓彤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卫建崔艳贞刘飞于剑通讯员李雅芹寇慧超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集聚创新资源,服务创新活动,承载创新主体——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承载着滨州未来发展的创新梦想。高起点规划,高质量运营,立足滨州,融入全省,服务全国,一座国际化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正在渤海之畔冉冉升起。
  本期“问策2023”,专访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岳晓彤。
  记者: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滨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解决人才、资金、技术等关键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不强等问题,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具体来说,渤海先研院是如何规划定位的?有什么具体任务?
  岳晓彤: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滨州市委市政府按照要素资源化、资源平台化、平台公司化理念,打造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核心是为滨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过程中的全要素资源服务。通俗地理解,渤海先研院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科技活动的加速器。
  渤海先研院按照“1+N+3”总体布局建设。“1”是1个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场地、政策、金融等科技创新资源,以展示交易、学术交流、创意设计、检验检测、数据咨询、设备共享、人力资源、商务服务“八大中心”为主体,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周期、全程化、精准性、定制式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力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服务方式上确保“想到做到、细致周到”。“N”是N个新型研发机构。由企业、园区、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力量等,通过市场化手段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共享创新资源、共享配套服务、共享建设成果。“3”是三个国际化板块,包括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以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齐全配套的公共设施、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创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渤海先研院有三大任务:一是把各方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配置好,让要素资源发挥服务作用;二是服务科技创新活动,研发做到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政府在其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这是核心;三是承载科技创新主体,N个新型研发机构主体在这里开展活动,我们以“店小二”的服务心态,秉承“请让我来服务你,就像服务我自己”的理念,为企业提供全要素服务。
  记者:从规划到理念到布局,渤海先研院都是超前的,将如何发挥自身平台效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
  岳晓彤:渤海先研院从建设到运营都是从无到有的探索,是市里的一项破零工程,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预定目标。
  我们高起点谋划,研究制定了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十四五”规划,按照“三张地图”思维,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科技园、研究院所平台模式,找到渤海先研院的发展路径。我们制定了“5117”战略工程,即集聚服务500家研发主体,服务滨州产业转化规模达到100亿元,服务10家以上企业上市转化,落地7项关键举措,把渤海先研院打造成区域影响带动力强大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在运营方面,我们突出招商主责主业,夯实运营基础,以培育服务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引市域外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搭建企业与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桥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同时突出服务模式创新,强化服务成效,以服务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以“八大中心”为基础,构建“173”运营模式,以“科创先锋”党建联盟为引领,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生态,以资源集聚的力度、专业服务的温度带动企业与人才对滨州多一度热爱。
  记者: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企业入驻?渤海先研院有什么具体探索?
  岳晓彤:引才最关键的是平台的力量和魅力,我们在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让人才感觉未来有前景有希望。
  企业研发要“五主并举”,即政府主抓、企业主导、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和市场主导,平台要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和主抓手。在企业研发创新“七位一体”过程中,我们梳理了相关路径和措施。比如“政”,很多政策落地过程中,企业在读懂和应用上有壁垒,我们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帮企业打通壁垒,做政策服务大管家、惠企政策大帮办,目前已经帮服务企业获得了超过1000万元的各类政策补贴;再比如在产学研过程中,一家企业的研发活动是单打独斗,平台能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互动衔接,这样就避免一些“灯下黑”问题发生。
  企业与院校、科研院所研发对接过程中的信息壁垒,导致成果转化率低下。渤海先研院按照产业加学科模式,对标滨州“十强”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梳理全国优势学科对应的优势院校与科研院所,再对标企业的需求,建立院校库与企业需求库。开展校企行、名企进名校等活动,让名校专家来到滨州,彼此交流和碰撞,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形成产学研项目合作,这是一个模式创新。
  记者:渤海先研院2019年挂牌,2021年开始正式运行,人们很关注这里的具体运营情况。作为新兴事物,渤海先研院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岳晓彤:运营一年多的时间,渤海先研院服务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88项,合同金额超过1700万元。
  研发的目是应用。项目在落地转化过程中需要金融资源支持,这方面,渤海先研院创新“1+5+4”科技金融模式,搭建科创公益支持平台、产业转化直投平台、国有资本私募平台、基金创投集聚平台、园区孵化直投平台五大金融投资平台,创新IP促融、产业促融、大赛促融、平台促融4种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带动科技金融资源投入5.84亿元。
  渤海先研院以山东省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为契机,依托滨州产业、政策、资源、环境优势,整合高校院所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推动新技术、新应用的现实生产力转化。2022年,渤海先研院已全面完成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阶段任务,园区研发投入达到1.79亿元,技术交易额达到7800万元,新孵化企业29家,年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带动产业转化5亿元。
  目前,已有209家中小企业入驻渤海先研院,其中研发机构96家。在这96家研发机构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有28家,另外多为技术和商业服务机构,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配套服务。一年多时间里,在渤海先研院注册的企业,营业收入已经突破1亿元。
  说到目前遇到的问题,就是大家前期对渤海先研院的服务功能、服务内涵,以及相应的资源还不是很了解,在市场推广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介绍服务过程中,有信息壁垒。
  有个很真切的感受:事情是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第一阶段招商过程中,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多个负责区域,各地到处跑,去推介去路演去招引机构来入驻。但在二期项目竣工准备交付过程中,已经不需要出去招商,很多单位、机构主动找过来想要落地,目前已经出现空间供不应求的局面。
  记者:在去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渤海先研院被点名,这也意味着,渤海先研院被纳入全省布局,这与最初“以立足环渤海,辐射京津冀,服务全国甚至全球企业为目标”的定位不谋而合,请问渤海先研院今后在立足滨州、服务全省乃至全国企业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
  岳晓彤:融入国家战略和服务全省,是渤海先研院在规划建设之初的定位。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还是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滨州分院,是省产研院项目落地滨州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全省科创资源与滨州产业资源形成更好的互动和衔接。
  渤海先研院还有一个国家级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全国唯一的乡村振兴学院就在园区,我们立足滨州丰厚的农业产业,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和服务;在山东省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名单中,渤海先研院排名第一位……这些成绩单,都体现了渤海先研院已经融入全省和全国发展格局中。
  下一步,渤海先研院会继续发挥好先研院平台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深化好异地研发的本地转化和本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让更多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与滨州产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生产力转化提升作出先研院贡献。
  记者:作为滨州的“牛鼻子”工程,渤海先研院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2023年,渤海先研院有什么梦想?未来的渤海先研院,又有什么蓝图?
  岳晓彤: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梦想很简单也很质朴,就是希望在这个厚植创新的土壤上,让更多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23年,我们制定了“1+5+8”目标行动。“1”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5”是紧抓“集聚高质量资源、做强科创平台,塑成高水平生态、做优科技服务,服务高效能产出、做实成果转化,夯实高技能实训、做好人才供给,保持高奋斗状态、做细经营管理”五方面重点工作。“8”是落实“百千万企业孵化培育行动、要素保障政策落地行动、五主并举揭榜挂帅行动、四促联动金融支持行动、科创高地平台升级行动、产业转化效能倍增行动、技能兴滨人才赋能行动、数字赋能降本增效行动”八项具体行动。
  科技研发的目的是应用,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转化倍增行动,以研发、应用为核心,去年完成了5亿元的成果转换,今年我们给自己定了20亿元的小目标,力争实现更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未来的渤海先研院,将在市委、市政府构建的宏伟蓝图下,向着建设区域影响带动力强大科创高地的目标迈进。我相信,路虽远行者将至,我们的梦想终会成真,我们的蓝图终将展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