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杨老师用略带苦涩的声音轻轻地吟诵着,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城关联中读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见杨老师,他细高挑身材,倒背着手挺拔地站在那里,玉树临风,气度非凡。我们轻声唤着“杨老师”,眼睛里充满对他的崇拜。
上课铃响了,杨老师走进教室,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给我们上课。我仔细端详他:大约四十岁左右的样子,一身深蓝色中山装,领口扣得严严密密。他的眼睛深邃有神,鼻梁高挺,嘴角带着几分刚毅和坚韧,一口洁白的牙齿,显得更加温文尔雅。“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他说完又问:“本文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举手?”大家纷纷议论,我们都没有通读过,都是道听途说,也理不出个头绪来,《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我们张冠李戴说了一大通。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图表,把书中人物关系勾勒出来,贾府文字辈有哪些,如贾敬、贾赦、贾政、贾敏,玉字辈有哪些,如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我们看着漂亮的板书,听着流利的普通话,真是一种享受。可我们还是弄不明白人物复杂的关系,倒是最爱听红楼梦里的诗,如“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有时不觉泪水浸湿了眼眶。
课余时间,杨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艰辛,作者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及衰,由“锦衣纨绔”降为落魄寒士的过程。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掾,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迫使他要对过去的经历做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从30岁写到39岁,他缔造了一个似傻如痴、多情善感、气质优雅、心地善良的贾宝玉,一个美若天仙、才华横溢、多愁多嗔、内心敏感的林黛玉。当时的我们,虽是似懂非懂,却也哀叹不已,遂不知若是曹公还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十五岁的那个秋天,小小的我们在懵懂的年纪,老师带我们走近名著,领略经典,体味深厚的历史文化。在以后日子里,我们和老师熟识了,经常到他的宿舍探访,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书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各种书籍,还悬挂着一把二胡。每次放学后,我们就欣赏老师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动情处,他的身子随着右手的摆动一起一伏,那声音婉转动听,在空旷的校园里缭绕。
我原本不爱语文,从三年级起,每当作文课我就发愁,甚至哭,身为语文老师的母亲也无计可施。可自从杨老师教我们语文,我便热爱写作了,而且喜欢长篇大论,写到动情处还滴上几滴眼泪。记得老师让我们把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成记叙文,也许文中的语句打动了老师,老师在课上表扬了我,还在班里读了我的作文。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仍念念不忘《红楼梦》里的人物。情窦初开的我们开始在班里寻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影子,有的说班长像贾宝玉,他虽然具备贾宝玉的才情,却没有贾宝玉的英俊,有人说校花长相似林黛玉,可又没有林黛玉的才华。试问世间哪里去寻这样的绝色之人?
我们班在老师精心教导下,同学们就像大观园的少男少女一样相亲相爱。我们那一级学生特别优秀,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升学率超过百分之九十,我们的老师都受到上级的表彰了,将要离别的日子,老师又重新给我们续讲《红楼梦》,让我们难以忘怀。
再次见到杨老师,已是十几年以后,我嫁到他老家的村子里教书,那时的杨老师已是县城中学的名师。一次偶然,在乡村路上的拐角处,我们相遇了,意外的见面让我们倍感亲切。“这些年还好吗?”我们几乎同时向对方问候,刚刚五十岁的杨老师已是两鬓斑白,更是瘦得厉害,还有些驼背。我们知道杨老师年轻时就胃不太好。那一刻,一种亲情涌上心头。我们把老师视为父亲,有这样的父亲是我们的幸运。叙了一些别后情况,我想告诉他,我当年虽然考上中专,但没上成,条件所限,辜负了老师的培养,话到嘴边已是眼泪汪汪。分别时,老师笑着问我:“还读《红楼梦》吗?”我说:“读,还准备写作呢。”老师点点头,又关切地问:“你母亲还好吗?”我回答说:“还好,希望老师也保重身体。”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呆呆地站了好久。不久,传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我想约同学去看他,可一拖再拖。又不久,噩耗传来,老师去世了!我颓然坐地,恩师待我若己出,我待恩师如路人。可我们竟没有见上老师最后一面,路遇那次,老师肯定已经得病了,老师是因胃癌去世的,那时已经瘦得厉害,我竟没意识到。老师才五十出头,天妒英才,令人心疼。我后悔,那天相遇的时候,没有告诉他我的梦,我那年读了魏巍的《我的老师》,睡梦中我也像那个孩子一样,从席地上爬起来找老师,我想问问老师,到底是金玉良缘好,还是木石前盟好?
一曲红楼哀断肠,师生结下不解缘。我想问杨老师,你在上天可曾遇见曹公,三生石上有没有《红楼梦》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