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国内首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题材电影《归路》在滨首映
电影以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为原型创作,是首部全程在滨州取景、讲述滨州故事的影片,预计12月中下旬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裴庆力通讯员邵爱军报道)11月30日,在滨州保利大剧院举行的电影《归路》全国首映仪式上,电影制片人董文迪、导演张馨等主创人员及主要演员代表康爱石、王桂峰、孟祥亮、小么哥(张勇)等纷纷亮相。董文迪在致辞中分享了电影拍摄的过程和感悟。
  电影以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为原型创作,刻画了救助管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据介绍,《归路》是国内首部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宽银幕电影作品。影片以山东省救助管理工作为素材,以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为原型创作。电影通过展现救助流浪者老梁、帮助其寻亲和回归家庭的艰辛历程,刻画了救助管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折射出民政人的为民初心、爱民情怀。
  “这部电影让我实现了长期以来想为家乡拍摄一部电影的梦想。”电影制片人董文迪是一名滨州人,他表示,民政人坚守初心、为民爱民,顶风冒雪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实现团圆梦的场景,深深感动着电影人。电影《归路》根据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工作经验和真实救助案例,经过艺术的融合和改编而成,力求把民政人的大爱精神最真实、最全面地展现给观众。
  电影展示的故事正是滨州市民政救助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以“民众之事无小事”为己任,努力做到“视救助对象为亲人”,真正把保障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困难群众的生活和安全当作大事要事,切实抓紧抓好。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建立2条信息渠道、完善4级救助网络、强化4项保障举措,打造了“2+4+4”流浪乞讨源头治理“滨州模式”,推动滨州籍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同比减少70%,从源头上破解了流浪乞讨人员“屡送屡返”的难题,不但使被救助对象“回得去”,而且“留得住”,让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在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中,该工作方法被评为十佳案例,在全省和全国进行了广泛推广。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和《中国社会报》相继刊发滨州经验。
  《归路》是首部全程在滨州取景、讲述滨州故事的影片,预计12月中下旬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长深高速滨州黄河大桥、黄河、中海、滨医附院、滨州汽车总站,中裕食品、娇点蛋糕……在观影中,这些滨州元素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甚至现实中某一个非常熟悉的人也会以群众演员的角色出现在影片中。据介绍,电影《归路》是首部全程在滨州取景、讲述滨州故事的影片,历经了一年半的拍摄、制作和审核。首映结束后,预计于12月中下旬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董文迪说,希望能让滨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把民政人的为民爱民精神宣传出去,把滨州文化、滨州民政工作宣传出去,让社会各界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民政工作,了解滨州文化,了解党和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关爱政策。“同时,也期盼滨州市委、市政府能给我们更多机会,让我们通过电影的手段来推介滨州、宣传滨州,为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董文迪说。
  《归路》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励民政工作再前进
  电影《归路》首映结束后,观众纷纷表示,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感人至深,是一部有温度的电影,通过观影深切体会到了民政救助工作的不易;影片主演将人物的心路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洪健表示,电影《归路》的上映是对滨州民政工作的充分肯定。下一步,全市民政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再接再厉、开拓进取、担当作为、拼搏奉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播撒到每位困难群众的心里,切实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