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滨州农村娃求学路上越走越自信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罗军
  国庆假期,带着儿子走进电影院凑了一波热闹,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不免生出好多感慨。
  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被大腕儿们带起了许多个笑点,但在笑容背后,几个讲述了无数中国人命运变迁的故事,又让热泪喷涌而出。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课》和《回乡之路》,尽管情节不同,让个中情愫却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我生在一个小乡村,土名叫“洼里”,名如其地,地处偏远,贫穷落后。“洼里”人少,孩子少,又穷,所以只有一两个本村的民办教师,承担起教书的任务。
  我读小学时,学校刚刚从土坯房里搬到全村唯一的砖房教室。在白晃晃的教室里上课,窗户外田园的景色很美。那时候,老师少,每名老师都是“全课”的,语文、数学、政治、历史、体育无所不能;教室少,我们一年级和三年级、五年级在一个教室,隔壁的是二年级和四年级。老师给一年级上完课,接着布置作业,再教三年级、五年级。后来,我们自嘲,这种教学“模式”适合聪明的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知识,适合高年级不跟趟的补齐低年级的功课。
  教室里白天还好,晚上十分热闹。记得一二年级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自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借着昏暗的灯光,已经花眼的老师批改三个年级的作业。晚自习后,大家拿出千奇百怪的照明工具,诸如火把之类的,结伴而行、壮胆回家。
  一晃五年,之后是到乡里读初中。现在开车3分钟路程的柏油路,曾经是土路,需要我们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这段路,记录了我们多少欢笑和泪水。
  春夏秋冬,一个夏一个冬,是最磨练人的。因为是土路,夏天时,遇到雨天,不摔个满身泥泞,家长都不信你去上过学。遇到晚自习下雨时,泥死死地裹在轮胎上,实在蹬不动了,索性直接把大金鹿扔到路边的水沟里,反正没人偷,第二天再去骑,保证丢不了。冬天,清晨5点多,我们骑着自行车逆风而行,等到学习里,手都冻麻了。值日生依然是先用柴火把火炉生起来,再打开书本。
  记得好像是1997年的夏天。有一天早上雨水特别大,我们在教室里早读,读书声被北风吹得摇摆不定,教室的东北角上,雨水滴滴哒哒个不停。老师不放心,就在早上8点来钟结束了全天的课程。
  回家的路上,我们发现风太大,为了防止我们被吹到河里,就八九个人手牵着手往回走。水鞋里已经灌满了水,就赤脚前进。
  “行”是如此,“吃”更不用提。谁早上带一罐咸菜,就是土豪的生活。
  日复一日,很多孩子因为泥泞的土路,提前辍学。
  后来没几年,柏油路通进了村里。紧接着学校里建起了食堂,有了校车,再后来,有了集体宿舍,学生们可以住宿,宿舍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了空调。
  这次中秋回家,听家里人说,从我们镇上考出一个很好的高中生,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我在老家的侄子,今年读小学5年级,成绩在全县也是屈指可数。原来,“洼里”在不知不觉中也变了样。
  后来,当我走进大学校门时,同学们都不知道山东还有滨州这么个地方。
  我想,只要滨州人共同努力,等我们的后代读大学时,滨州已经久负盛名。当他们漫步在大学校园里,可以自豪地自我介绍:“我来自山东滨州,一个富强美丽的地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