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2日
构建立体式服务机制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王敏
文章字数:2,695
  历史启迪未来,盛会凝聚共识。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改革,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历程,永远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滨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从创新举办“滨州企业日”、企业家大会,到“政企同心·亲清茶事”常态化政企交流对接活动、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家成就梦想,构建起了大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式服务机制,全力营造“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发展环境,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广大企业家在滨州汇聚创新之火,一路向“新”而行,争当创新发展的探路者、实践者和引领者。如今,滨州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锂电新材料等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金属板材、商用厨具、绳网等特色产业品牌享誉海内外,滨州连续3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滨州造”冠军产品持续扩容,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1位、15项位居全球第1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是强国之道,也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路径。滨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改革,突出“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工作主线,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生态,把“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创新开展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实施大会,作为市委经济工作“一号工程”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建立部门、企业双向评价机制,企业家对梦想办理过程、办理质效进行评价,将企业家满意度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在新征程上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保持“闯”的劲头、激发“创”的智慧、砥砺“干”的作风,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滨州鼓励企业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张地图”旁思考谋划开放发展。特别是,抢抓“一带一路”共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树牢开放思维、构筑开放通道、建强开放载体,“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港口机场立体交通格局加快构建,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大力支持滨州企业积极“走出去”,勇闯海内外市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滨企创世界”的精彩故事。
  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事业浩浩荡荡,书写着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只有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滨州把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信用监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入推进智慧监管,统筹生产销售、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建立了部门联合保护与跨区域联合执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跨区域执法合作,完善了知识产权非诉纠纷化解机制,开展了“铁拳”“蓝天”“亮剑”“昆仑”等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以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滨州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政治上厚爱、生活上关爱,出台《优秀企业家表扬鼓励办法》,全省首设优秀企业旗帜广场,连续举办企业家大会、“滨州企业日”活动,评选优秀企业家570余人次,带动各县市区选树优秀企业家2000余人次,让企业家在滨州有地位、受尊重。开展“心安民营”工程,打造全省首家民营企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增设心理关爱服务点7家,举办“心理健康进企业”等活动,惠及企业职工2万余人次,获评国家优秀案例2个,不断提升企业幸福感、安全感。真心实意把企业和企业家当自己人,推荐60名民营企业家担任市级“两代表一委员”,邀请民营企业家列席市政府常务会,选聘民营企业家担任滨州市“发展顾问”,政企同心同向、共谋发展。
  新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全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三即”职业教育模式,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80%。在创新中,企业是C位主角,院校是科创先锋,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3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2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呈现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星火燎原”之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滨州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滨州样板”。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编制《滨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滨州市“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及措施清单,依托滨州“惠企通”平台开设政策专栏,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推送政策,组织各涉企部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绿色低碳政策专题培训20余场,惠及企业5万余家次。遴选项目建立市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筛选确定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常年动态储备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夯实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支撑。此外,滨州在全省发行首支民营企业绿色债券,2023年底绿色贷款余额554.21亿元,较年初新增177.51亿元,增长47.12%,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到14.24%,列全省第4位,用政策“组合拳”提升发展“含绿量”“含金量”。
  作者系阳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