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擘画了民营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宏伟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滨州民营经济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兴福现象”起步,在建设民营经济强市道路上奋力前行。如今,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滨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争先向前,牢固树立“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深入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瞄准痛点、打通堵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日渐清晰,全市民营经济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活力奔涌。
激活力,将资源禀赋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天赋”
滨州依河而建、向海而生,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126公里海岸线绵延不绝,如何充分发挥沿河沿海优势,打好“特色牌”、走好“优势路”,把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关键在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保持发展定力,进而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塑造产业转型升级新优势、新动能。
近年来,滨州依托丰富的风能、光能、水能等沿河沿海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重大产业和项目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科技引领、河海统筹”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孕育出“海韵河秀、品质滨州”的迷人胜景。
坚持依河而兴。坚定走好内涵式、可持续的精明增长之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底蕴,统筹抓好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个结构”调整,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样板。2024年上半年,推动万元GDP能耗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连续两年获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1.6%,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均列全省第一位。
坚持向海而生。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涉海经营主体1620家,28个海洋产业一应俱全,联合14家科研院所、28家涉海企业组建科创联合体18个,形成了以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等传统产业为主导,海水淡化、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多点突破的发展格局。
坚持改革开放。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速构建“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打造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州港等“亿吨港群”,努力将滔滔黄河、汪洋大海变成民营经济发展之源。滨州连续3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7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市。
增动力,将产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关键在将隐藏于产业结构中真正的驱动力鉴别出来,兼顾当前和长远。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也是传统工业大市,滨州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在“新”与“旧”间寻找平衡和突破,一大批具有滨州特点的产业应运而生,展现出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新能源、锂电新材料等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传统产业谋转型。聚焦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制造强市攻坚行动,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滨州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核心,全面重构产业链与供应链,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第1位,主导优势产业正迈向产业链“关键环”。
新兴产业谋发展。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谋划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创新发展新高地;深化“双型”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以科技平台赋能产业平台,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中掌握主动权。
人才引育谋突破。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纵深推进“三进三创”工程,深化“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职教模式,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受尊重、有实惠。在全省率先建立“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共引共育人才模式,为26家企业落实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109名;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82场,组织250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3万余个;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3480人。
聚合力,将改革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持续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助推民营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不仅需要企业守正创新、奋勇争先,更需要政府担当作为、狠抓落实。
滨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翻开滨州民营经济“成绩单”,起笔不凡,落画精彩。1-6月,民营经济市场主体47.11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8.97%,其中民营企业16.87万户,占全市企业的97.1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4.6%;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83.87亿元,占全市税收的78.22%……一组组数据展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后劲。在“政”能量加持下,滨州民营经济逐步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站稳脚跟。
畅通政企渠道。坚持亲而又清,反对清而不亲,杜绝亲而不清,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打造轻松舒适的政企沟通平台,在情感上真心、行动上贴心、交往上公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滨州构建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已常态化开展“政企同心·亲清茶事”活动64期,顶格协调解决企业IPO、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等“急难愁盼”诉求231个。
夯实要素保障。将“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打造“滨周到”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服务保障。在全国首创“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高效推动6300余个梦想变为现实,为企新增授信、获批贷款81.06亿元,落实土地指标9608.9亩、水指标11.5万立方米,办理项目规划调整、安评环评等手续332项。
加强政策支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从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着手,出实招、创新招;优化完善“政策找人”机制,对惠企政策进行标准化、数字化、标签化拆解,努力做到“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依托滨州“惠企通”平台,全面归集惠企政策3.55万条,开展政策解读9927条,精准推送361万条次,累计发布奖补政策743个,帮助1.31万家企业获得奖补资金4.6亿元,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作者系滨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政策研究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