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邹平郡公”段文昌
侯玉杰
  段文昌(773-835),字墨卿,又字景初,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段志玄的玄孙,今邹平市明集镇段桥村人。段桥村,传说是因为段文昌或者其子段成式为家乡父老修桥而得名。
  段文昌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段志玄是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陪葬昭陵。其祖父段怀皎,赠给事中。其父亲段谔,任江陵县令、循州刺史。段文昌青少年时期曾随家庭在荆州生活,他卓尔不群,有侠客之风,文才出众。后来,段文昌到了西川(今四川),被西川节度使韦皋聘为幕僚,任校书郎,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一生经历了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五朝风云政治,是一代名相。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韦皋推荐他做校书郎,因与同僚刘辟不和,因谗言被贬到灵池县(今四川龙泉),任县尉。元和元年(806年),朝廷因西川节度副使刘辟讨要节度使之位,命大将高崇文征讨西川。高崇文攻入成都,将刘辟押送长安,并向朝廷推荐房式、韦乾度等归顺朝廷的西川参佐。段文昌也在归顺官员当中,虽受高崇文重视,但并未得到举荐和重用。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担任宰相。段文昌曾在李吉甫担任忠州刺史时以文笔侍奉,因此得到李氏关照,被擢升为登封县尉、集贤校理,再晋升为监察御史,迁左补阙,改祠部员外郎。
  因为段文昌是著名诗人、宰相武元衡的女婿;而武元衡与另一位宰相韦贯之有矛盾,唐宪宗想召段文昌为学士,但韦贯之坚决反对,评价他不修品德,不可担任皇帝身边的近臣。皇帝无奈,只好作罢。韦贯之罢相后,段文昌升任翰林学士,再转祠部郎中。元和十四年(819年),段文昌加知制诰。
  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段文昌被召入思政殿,顾问政事,不久拜中书舍人,寻拜中书侍郎、平章事。拜相不足一年,因事牵连,段文昌自请罢相还政。朝廷以其少年时期在西蜀生活过,熟悉当地风土民情,授其剑南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段文昌治蜀政治宽和,法纪严明,内有决断,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蜀地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居住在蜀地的各个少数民族首领对他很敬服。
  长庆二年(822年),云南地方势力窜扰贵州,黔中观察使崔元略上书朝廷,陈述危急,朝廷乃下诏让段文昌处理此事。段文昌准确判断大势,认为不宜大动干戈,遂派出一介使者前往敌营谈判,晓之以大义,动之以感情,使对方退兵,事件得以和平解决。长庆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段文昌任刑部尚书,后改任兵部尚书,兼判左丞事一职。文宗即位(827年),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又兼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同平章事、淮南节度使等职。
  太和四年(830年),段文昌改任荆南节度使。在镇守荆南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如当地久旱,经他祈祷就下雨;如久雨,遇到他出游就会晴天。荆南为此有谚语:“旱不苦,祷而雨;雨不愁,公出游。”
  太和六年(832年),段文昌再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太和九年(835年)三月,皇帝赐春衣,中使至其家,段文昌听完诏书,当即去世,享年63岁。赠太尉。段文昌之子段成式是一代文学名家,有《酉阳杂俎》传世。
  唐朝的风流文人故事车载斗量,段文昌也不例外,关于他的民间传奇故事众多,整理代表性的几则如下。
  第一,饭后钟声。《北梦琐言》记载了段文昌的一个传奇故事,说他早年在江陵居住时,家庭较贫困,饥一顿饱一顿的,但他头脑灵活,听到附近曾口寺开饭的钟声就去蹭饭吃。因此,寺里的僧人都很讨厌他,就改为饭后敲钟,以此拒绝他。后来,段文昌升任台阁大臣,出任荆州节度使,专门给曾口寺题诗,内中有“曾遇闍黎饭后钟”之句。
  第二,一碑两文。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刑部侍郎韩愈奉诏撰写《平淮西碑》,文中大力歌颂裴度的功勋。李槊在平乱时功居第一,在碑文中却甚少提及,因此不平。他的妻子韦氏向皇帝申诉,称碑文内容不实。唐宪宗命人把韩愈撰写的碑文抹去,让段文昌重新撰写。把段文昌放到与韩愈并列的位置上,其文采可见一斑。后人曾有诗歌评价说:“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段文昌是一代名相,也是著名文人、诗人,一生著述颇多,有《段文昌文集》传世。《全唐文》收录有他的4篇文章,分别是《修仙都观记》《菩提寺置立记》《诸葛武侯庙古柏文》《平淮西碑》。《全唐诗》收录有他的4首诗,分别是《享太庙乐章》《题武担寺西台》《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还别业寻华龙山寺广宣上人》。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