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外,树木光秃,土地冰封;大棚内,绿叶葱翠,欣欣向荣。
岁末年初,在博兴县店子镇大杨村西红柿种植基地,一座座有着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大棚内人影匆忙,瓜果飘香。
“这一棚种植的西红柿有近30个品种,都是我们鲁东大学与店子镇一起合作培养的新品种。我们有独立知识产权,能有效打破当前西红柿品种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孙亚东说。实验大棚里的西红柿长势良好,结出的瓜果摆放在大棚入口处,供来访客人和附近种植户试吃。目前已有不少种植户预订了品种,打算从下一个种植季开始用这里培育的种子。
孙亚东是鲁东大学农学院的一名博士、副教授,潜心研究西红柿种植长达16年。2019年8月,这位“西红柿博士”与“中国优质西红柿之乡”店子镇结缘。说起结缘,孙亚东特别感谢博兴县委组织部人才服务中心。从当年8月开始沟通,到12月,孙亚东就从一名科研人员“变身”为店子镇的科技副镇长。
“身份的变化,让我想得更多的是用科技的力量和我背后的科研团队,为店子镇农业发展带来有益的助力,化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孙亚东说。此前,店子镇万亩西红柿品种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国外。孙亚东说,这是一名中国科研人员的痛处,也是科研人员为之奋斗打破格局的动力。
孙亚东来到店子镇之前,一直在实验室里研究西红柿育种课题,倾注心力希望有所突破。身份的转变让孙亚东走出实验室,有更多的精力聚焦田间地头,也有了更广阔施展才华的舞台。经过走访调研,一些想法渐渐在孙亚东脑海中成型。
店子镇大杨村是博兴县西红柿的主要种植基地之一,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规模效应突出,种植历史悠久。大杨村村民自1996年便开展了大棚西红柿种植,一年一个台阶,到2021年,该村种植面积超过10亩大棚就达数十个。
2021年4月,孙亚东来到大杨村,就与村里的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拍即合,敲定联合创业的计划。
大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明良介绍,村里西红柿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要想继续发展唯有创新突破。2021年初,博兴县富民专业合作社就选定了大杨村一块200余亩的土地,计划进行高品质西红柿和蔬菜的培育种植,可是苦于没有技术支撑。
“孙教授的到来简直就是及时雨。”杨明良高兴地说。
博兴县富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余万元,新建6个种植大棚。其中两个大棚是与孙亚东进行合作,一个进行西红柿品种培育,一个进行菜椒品种培育。孙亚东在店子镇有了实验大棚。
“第一个大棚里选育了近30种西红柿品种,第二个大棚选育了10余种菜椒品种,就目前长势来说,都达到了预期。”孙亚东介绍。接下来,大杨村的西红柿种植户就可以优先选择使用孙亚东培育的西红柿品种进行种植。
孙亚东来到店子镇之后还发现一个问题:由于种植面积大,每到收获季节,西红柿秸秆堆积,无法获得有效利用,形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孙亚东又从绿色种植、秸秆再利用的角度寻找解题思路。目前,秸秆回收再利用的实验已经走出实验室,开始实地测验,预计到今年8月投产落地。届时,店子镇万余亩西红柿秸秆资源浪费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这位“西红柿博士”有着更加广阔的视野。他在调研博兴县博美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时偶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一项物理保鲜技术如果应用于农业领域效益或许相当可观。“这家公司生产厨具时采用的技术具有保鲜和杀菌的效果,我就想到,这种技术可否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孙亚东介绍。
在孙亚东这一想法的推动下,该项技术迅速从工业生产领域应用到西红柿及其他农作物种植领域。而且,实验室数据表现出了惊人的效果,增产增效明显。目前,孙亚东已经组织团队进行发明专利的申报和相关农业标准化种植的起草工作。
在博兴县,像孙亚东这样的博士团队与产业结合落地的项目还有很多:比如,曹王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永强博士合作的葡萄种植园项目;山东大学的薛刚团队与博兴万事达公司共同合作开发高品质净化板自动化生产线22缸液压同步系统项目;山东财经大学与吕艺镇依托俄罗斯大樱桃产业发展示范园共建乡村振兴科研基地项目等。项目的落地和实施,为博兴县产教融合发展蹚出一条示范之路。
近日,博兴县第四批科技镇长团正式组建。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40名专家教授,分别挂职博兴经济开发区、镇街科技副职和企业科技副总。
据了解,2018年以来,博兴县先后从44家高校院所选聘73名专家教授,组建了三批科技镇长团。科技镇长团的组建,为打开高校院所科研大门找到了“金钥匙”,注入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