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张玥群张红山
党史学习教育效果好不好,关键看行动,打分的是群众。
2021年以来,我市统筹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制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按照“事业工程化、工程责任化、责任数字化”原则,项目化推进、创新性探索、长效化实施,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提高“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覆盖面,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出发点着力点
“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立足时代新局,我们谋划什么?聚焦群众期待,我们该做什么?”这是去年3月5日市委书记佘春明在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开场白,也是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出发点、着力点。
要做的事很多,重点在哪里?
首先立足发展大局,聚焦重点任务,在攻坚突破主战场“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鼓舞全市干部群众形成滨州人“能行成”的自信自觉。
而在这场攻坚突破战中,党员干部无疑要冲锋在前,坚定理想信念,高站位锤炼党性、高标准服务群众、高质量推动发展,在担当实干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心、走实、致远。
2021年,市委先后举办6期专题学习班和读书班,对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轮训两遍;24万余名党员实现学习教育全覆盖。4月—8月,我市参加全省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达491186人次,综合成绩列全省第1位。经过如此行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格更加纯粹、斗争精神更加昂扬、奋斗激情更加饱满。
如在“2021年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暨新动能展洽会”上,我市参展企业数量、参展面积均在山东首屈一指。其创新成色更是引人注目——超高精细光刻胶、轻量化全铝车身、高性能人造血管、激光选通成像……滨州人能、滨州人行、滨州人成的城市自信得以彰显,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奋力谋发展。
2021年1-11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5%,列全省第3位;税收收入增长25.9%,列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0.4%,列全省第1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7.5%、20.7%、17.7%,分列全省第1位、第3位、第4位。规上工业营收8259亿元,稳居全省“三甲”;规上工业利润总额791.19亿元,增长244.6%,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多项主要指标增幅持续位列全省前列。
有了经济的压舱石,就有了提升全面民生保障、办好各项民生实事的底气和能力。一大批很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事得以解决,也为持续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力支撑。如我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提高到全省最高标准,居民和职工普通门诊及住院报销待遇均居全省前三位,社保、医保、低保水平均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全市党员干部带头大走访、大排查,百姓需求就是民生清单
“我为群众办实事”不能停留于简单的帮钱帮物,摆几个好看的盆景。那样,雨过地皮湿,受益面太小,不仅会伤害群众的感情、甚至还会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多次研究,制定出台相关通知,从调研走访排查、制定民生项目清单、大力推进攻坚突破、扎实推动落细落实等方面对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做出具体安排。本着“小切口、大作为、好影响”的标准,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制定两批40项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在清单制定中,我市坚持高点定位,强化组织引导,干部带头沉下去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倾听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员领导干部采取蹲点调研、“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基层群众、生产一线、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察民情访民意,集中了解掌握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乡村振兴、双招双引、“双型”城市建设以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各领域各层面的突出难题。其中,特别要求,每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访调研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梳理了大量民生需求问题。(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