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谋新谋实转变作风 做优做细服务民生
杜店街道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转作风重实干,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滨城区杜店街道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通过转作风、重实干,优化民生服务模式,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变被动为主动,为民服务“谋”当先
  该街道以转作风、重实干为抓手,在社区教育和特殊人群服务两项领域积极谋划,提前布局,转被动为主动。第一时间建立健全街道低保人口219户、351人,分散特困供养56户、56人实时信息库,提升为民服务保障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协同共育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新模式。通过联合辖区学校组建18人“协同共育指导队”,针对性计划实施社区驻点服务,依托街道文化站、各社区活动室、图书室等场所,计划实施家庭教育咨询、专题培训、“周末课堂”辅导、“家教沙龙”、党史学习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50次,目前已开展10余次。通过探索谋划,找准家庭“病灶”,开出教育“良方”,推动家、校、社教育进社区,化解家庭教育“缺位”难点,破解学校“独位”难点,纠正社会教育“错位”痛点。
  少程序多支援,为民服务“实”为重
  创新实施三个“1+1”模式,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省级试点等工作。项目开展初期,该街道民政办联合市海燕社工服务中心通过“入户调研+走访慰问”摸清底数,筛选、确定73名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对象和36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对象建卡立档,通过功夫下在落实之前,减少群众居民自行上报程序,夯实后期数据基础。服务过程中,通过“全面照护+心理疏导”,“常态+动态”开展走访慰问、入户督导30余次,真正做到“群众工作我们做,程序表格我们填”。针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士采取集中照护、邻里互助、志愿者上门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的“3+N”全方位照护模式,密织细织服务网络。规划实施“社工+心理咨询师”“社区+社工”两种模式,针对73名服务对象,实施每月电话联系、入户走访双重管理,构建“爱心管家”模式,招募村居留守妇女、“4050”再就业等人员实行“一对多”“一对一”服务。准确把握服务对象实时动态,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用、邀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线上线下开展项目对象心理疏导服务,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身心健康恢复、重建生活信心。依托海燕社工服务中心针对服务对象残疾类别科学制定复健计划,通过“精准复健+职业康复”定期开展监护人、“爱心管家”、志愿者康复培训指导,每月开展服务对象复健培训和生活能力提升培训1次,全面提升照护服务能力,帮助服务对象逐步复健。筛选5名重度精神残疾患者家庭开展个案服务,聘请教育专家、专职治疗师每周开展服务对象职业康复、心理疏导1次,每月对监护人进行监护能力提升、康复知识培训1至2次。通过科学指导培训、动态心里疏导改善服务对象生活状态,提升服务质量。
  减距离增热情,为民服务“情”连心
  该街道持续推进服务下沉,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通过政务新媒体将各村(社区)农村危房改造、帮扶资金、城乡低保等政务信息及时公布,满足群众日常查询需求,通过主动公开,提升群众获得感。同时,广泛开展帮扶慰问活动50余次,联合“双报到”和共建单位开展为民服务志愿活动30余次,通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进社区、进小区(村居)”直面群众工作,深耕细作服务内容,让党员干部接地气、转作风,用情用心提高服务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全心全意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