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7日
随笔
算盘记
○张月琴
文章字数:1,860
  年假将至,午后便拥有了一段难得而又珍贵的读书时光。暖阳倾洒,茶香袅袅,书中的故事仿佛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这样一个情节:黄蓉给瑛姑出了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瑛姑一脸茫然,完全摸不着头脑。黄蓉则这般盘算:“以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七七数之,余数乘十五。三者相加,若不大于一百零五,便是答案。”瑛姑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一遍,答案果然分毫不差,便低声反复记诵:“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黄蓉笑道:“也不必如此死记硬背,我念一首诗给你听,就容易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余百零五便得知。”
  合上书,我细细思量,小说里的黄蓉聪慧过人,盘算本领着实厉害。其实,在我们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中,盘算更是不可或缺。盘算本是个动词,倒过来可以念成“算盘”,就成了名词。算盘虽是老物件,已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曾是上一辈人工作学习的“得力助手”。
  如今,想要找到一把算盘并非易事。令人开心的是,在古城供销社食堂吃早餐时,我留意到角落里放着一把算盘;在无棣大集一个毫不起眼的摊位上,我也发现了算盘的踪迹;还有父亲卧室的北墙上,挂着一把二尺长、黑漆漆且沉甸甸的算盘,它寓意着“精打细算、细水长流”。
  算盘拨动时会发出声响,噼里啪啦的。父亲年轻时曾在供销社工作过一阵子,那时每晚看到他熟练地打着算盘,我都会看得入神,惊叹不已。尤其是他用算盘计算完毕后的清零动作,只需要单手高高扬起,顺势一放,上珠归上,下珠归下,那操作神奇极了!我上小学时跟着他学过这一手,认认真真练了一星期。一星期后展示手法,还得到了一盘焖饼作为奖励。
  所以直至今日,我乘法打得也还算熟练,至于加减法,就更是轻松应对了。比如生活中常说的“三下五除二”,这本是一句珠算加法口诀,也不知从何时起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意思是做事干脆利落。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五去五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这些珠算加法口诀,当年我背得滚瓜烂熟,听起来挺厉害,可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却不太大。还有一句珠算除法口诀“二一添作五”意思是把一分为二写成零点五即可,所以生活中一旦涉及平分,人们就爱说“二一添作五”,显得既简洁又有理有据。
  “算盘”里有个“盘”字,按照字面意思推测,它最初或许是圆形的,不然怎么会用“盘”字来命名呢?2011年8月,我和家人去上海世博园参观,中国馆主题厅的大屏幕上展示着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女儿眼尖,突然伸出小手指向一家药铺,大声喊道:“看,算盘!”果真,在那里的柜台上隐隐约约放着一把算盘。倘若这是真的,那么“宋代算盘已经普及”这件事应该就没什么可争议的了。我也没想到,女儿在幼儿园接触过的珠心算启蒙,竟给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我没上过幼儿园,直到小学四年级,学校才开设珠算课,每周一节。每到上珠算课的时候,学生们除了背着书包还要用布袋子装着算盘。马老师是我们的珠算老师,直到现在,我仍记得她讲过的算盘的优点,即:黑是黑,白是白,黑白分明;上是上,下是下,承上启下;里是里,外是外,里外有别;方是方,圆是圆,方正圆融。
  实际上,父亲也是我的珠算启蒙老师。记得是一个冬季的夜晚,在煤油灯昏黄的光亮下,父亲吃完烤馒头、下完一盘象棋,就开始教我打算盘。他的大手轻轻覆盖在我的小手上,带着我缓缓拨打算珠。我的小手冰凉,他的大手温暖,那一刻,我的心里升腾起了信心和力量,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打算盘,把计算题算准做对,不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父亲还有一项厉害的本领,他能左手打算盘、右手记账,还能边打边记。当年我看着他这一手操作,只觉得眼花缭乱,心想自己肯定学不会,便打了退堂鼓。有句俗语说得好:“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由此可见,我们可不能小瞧这小小的七珠算盘。据记载,它可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那天,教美术的琳琳老师在办公室谈到宋代的领先之处,比如宋朝的美学被视为人类审美的巅峰,其色泽之美令人惊艳。其实,除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算盘。直到十三世纪,算盘才被马可波罗传至欧洲,随后又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计算技术的发展。
  我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在车镇(现名车王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窗口大家用算盘噼里啪啦结算的场景,“上一珠当五,下一珠当一,是为一五一十”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话,意思是不管是银行职员,还是其他行业的人,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依然适用于当下,更适用于未来。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