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第6次来胡集登台献艺——她已81岁,但依旧神采飞扬、豪气干云,抬腿、金鸡独立等动作说来就来,毫不拖泥带水。其实,本届胡集书会上,还有一位年纪更大的滨州曲艺人,也在登台演出。
他就是周金山,今年86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大鼓传承人。农历正月十二这天,零下七八度的天气,周金山眼神犀利,嗓门清亮,一招一式,绝不含糊。在台下众多听众、记者的请求下,他连演了好几个小段儿。老观众打趣他:“老爷子,七十几啦?”周金山笑笑说:“八十多了!再也没有七十几了……”
周金山历尽沧桑,他的身上,有很多动人故事。
他的父亲是一名盲艺人,1955年,周金山开始登台演出;
1957年,周金山与父亲获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二等奖;
1960年-1966年,周金山任滨县鼓书院院长;
1996年,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周金山获曲艺类节目二等奖;
2021年,本土嘻哈团体FCS与周金山在滨州迷笛音乐节上同台演绎;
漫长的岁月里,周金山几乎年年参与胡集书会……
15岁登台,周金山曾是东路大鼓滨州惟一传人,曾任滨县鼓书院院长
周金山,1939年生,1953年开始随父学艺,1955年开始演出。
周金山的父亲叫周胜魁,是当时滨州一带著名的民间盲艺人,他开创了“周氏东路”。周金山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他的父亲演出时,都会注意观察和模仿父亲表演的姿态、唱腔,慢慢的,周金山也能登台演出了。凭着圆润、端正的唱腔,少年周金山一炮而红,打响了名气。那时,周金山负责说唱,父亲拉三弦伴奏。两个人每个月大约演出20多场,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这个收入水平在那个时候是很丰厚的了。”周金山回忆。
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举办,周胜魁、周金山表演的《排王赞》获二等奖。那时,一位曲艺老前辈语重心长地对周金山说:“你一定要把东路大鼓继承下去,要不就真的失传了。”就是这句话,让周金山做出了一生的承诺。1958年,周胜魁病逝,周金山成为东路大鼓滨州惟一传人。
东路大鼓是什么曲艺?
它是“山东大鼓”的一大流派,起源于黄河三角洲民间小调,以三弦伴奏和铜板、书鼓敲节为主,吐字清亮、曲调婉转、表达细腻。明清以来,东路大鼓广为流传于滨州、潍坊一带,民国初年极盛。
在周氏父子的努力下,东路大鼓在滨州形成了自己的曲艺风格。他们不仅能唱《呼家将》《水浒传》等传统剧目,还新创作出《荒碱变良田》《养儿难》《两够本》《二妮出嫁》《孝顺有方》等作品。
周胜魁去世后,周金山带着粮票来到滨城区朱家口村,找到了师伯朱胜祥,在老人家吃住一个月,掌握了说唱技巧,还注入了许多新元素。
1960年开始,周金山担任滨县鼓书院院长。“那时,书院有70多名艺人,西河大鼓、山东琴书艺人都有,”周金山说,“我们演出跑遍了大半个山东省。”
文革爆发后,滨县鼓书院解散,周金山被安排到了滨县建筑社干起了泥瓦工。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为工友们唱上一段东路大鼓。1970年5月,滨县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今滨城区吕剧团),周金山也被调过去。
每年都要参加胡集书会,心里话是:“有人愿意学,随时免费教!”
改革开放后,周金山又开始了跑江湖的日子。赶集赶书会,参加各地的庙会和物资交流大会。譬如每年胡集书会,他都要去书会上见乡亲、见同行,他的表演非常受群众欢迎,总能被雇请下村,连演多天。
在1996年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周金山表演的《孝顺有方》获得曲艺类节目二等奖。2000年省曲艺汇演,周金山的《二妮出嫁》荣获业余组特别荣誉奖。
进入21世纪,周金山发现曲艺市场在急剧萎缩,老艺人渐渐凋零,曲艺队伍出现断档。2003年,他曾接受采访说:“20世纪60年代,赶集的艺人,一凑就是十个八个的。现在,就是在物资交流会上也找不到几个艺人。我已经60多岁了,但在我所熟悉的曲艺圈子里,我还是‘小周’,下边的年轻人很少。人老了,很想找个人,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但至今不能如愿。”
为什么少有人学鼓书?
除了收入问题,还有这门手艺“吃功夫”的原因。周金山说:“学曲艺很枯燥,拿东路大鼓来说,它没有谱子,主要凭师傅的口传、凭脑子记。想要熟练地掌握词句,把握好唱腔的变化,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没有三四年时间是练不来的。”周金山摇了摇头说:“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吃不了这个苦喽。”
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子女中找学生。他有4个儿女,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学习大鼓,幸好二女儿周艳霞会弹三弦,能伴奏。多年演出中,通常就是二女儿陪他往返、登台。
2018年,山西太原艺人张传祥吸引了周金山的注意,他俩临时搭档,唱了一出西河大鼓,而后细细交流。周金山最关心的还是传承,他说:“我想把它传承下去,有愿意学唱东路大鼓的,尽管找我,我免费教学!愿意学多长时间,我就教多长时间!”
2007年,“东路大鼓”入选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东路大鼓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城区建立了东路大鼓书院,为周金山等老艺人录像录音,并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同时,让东路大鼓走进学校、景区、社区和广场舞台。当地一些小学,将东路大鼓纳入校本课程,邀请周金山走进教室。
这些非遗传习活动,让周金山再度忙碌了起来,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支持《太师训徒》舞蹈化、戏剧化,与嘻哈乐队在迷笛音乐节同台演出
曲艺属于传统文化,周金山年过八旬,却从不拒绝创新。
周金山说:“曲艺要随着社会形势不断变化,最关键的还是要从自身下功夫,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节奏、形式、曲目长短、唱腔都要改良,才能创作出贴合观众口味的新曲目。”
从艺70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少年学艺时,他就注意将西河大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融入东路大鼓。演出同时,他还不断新创,推出新节目。如《孝顺有方》《老财迷》等,宣传倡导养老、教子、处事、邻里和谐等新风尚、新气象,深受群众喜爱。
在他的鼓励、帮助下,滨城区吕剧团的演员们对东路大鼓大胆创新,从一个鼓、一个三弦,演变到1至5个鼓、1至7、8把三弦,让演员们在舞台上动起来,实现了曲艺的舞蹈化和戏剧化。您瞧,7个身着旗袍的女演员踩着旋律依次上场,风姿翩翩,犹如朵朵牡丹在舞台绽放。乐器也不止三弦,还有二胡、阮、扬琴,甚至是大提琴。新面貌呈现的节目《太师训徒》先后获得山东省第七届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曲艺类金奖。
2021年,滨州迷笛音乐节精彩开唱,周金山受邀登台,与本土嘻哈团体FCS合作。本土与现代、传统与摇滚的激情碰撞,让很多年轻人感到惊喜,霎时想起红磡体育场何玉生弹三弦为儿子何勇伴奏《钟鼓楼》的名场面。
几十年来,东路大鼓成了周金山身体血液里的一部分。如今,这曲儿、这调儿,还在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