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19日
海陆空立体齐发力 风光渔盐融合发展
滨海镇开创渔盐、新能源、海洋化工等多产业共生、共利、共强新局面
文章字数:1,483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刘雪鹏通讯员赵国兴报道)眼下,沾化区滨海镇30多万亩盐田虾迎来丰收季。海天一色的虾池里,虾农们熟练地起网、收虾,将一批又一批优质盐田虾捕捞上岸。
  滨海镇位于渤海之滨,地广人稀,过去30多万亩的盐碱涝洼地寸草不生,地碱水咸人也“嫌”,只能闲置着;如今的滨海镇因虾发展,发生了诸多可喜的新变化。
  盐碱荒地成为“聚宝盆”
  滨海镇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上反复实践和探索,由“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通过在盐碱地上养殖对虾找到了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新路径,让30多万亩盐碱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滨海镇土地含盐碱量高,抽上来的海水过不了多久盐碱浓度就会升高很多,普通对虾品种在这里很难成活,能不能培育出适合更加耐高盐的对虾新品种,成为当地水产养殖户致富路上的关键难题。
  为破解这个难题,滨海镇党委政府积极联系有关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制订针对性方案,并通过对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辖区企业,创新实施“南苗北育”工程,先后自主研制出了抵抗能力更强的“渤海1号”“广泰1号”“科海1号”等多个对虾品种,可以适合在高盐度的环境中进行养殖。滨海镇虾农郭庆华说:“原来这里寸草不生,土地产值为‘0’;而现在,我们养殖盐田虾亩产可达50公斤以上,我这4000亩虾塘,每年能为我们增收80余万元。”
  截至目前,滨海镇已发展盐田虾养殖30多万亩,每年标粗虾苗8亿尾,培育虾苗幼体260亿尾,产出盐田虾1.34万吨,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盐田虾成为“金字招牌”
  据当地虾农介绍,滨海盐田虾具有天然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天然海藻、卤虫、微生物为食,生存环境中有虾虎鱼和海鸟等天敌,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生态链条。只有活力旺盛的盐田虾才能在这种环境中存活下来,这些盐田虾1年只产1季,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足期生长,肉质紧实,口感鲜甜,自然美味,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
  据了解,生活在高盐度海水里的滨海盐田虾虾青素含量更高,是普通对虾的4倍-5倍,虾肉纤维更为粗大,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甲壳素和钙、镁、磷、钾、碘等微量元素,是有益人体的优质食品。在第五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滨海镇研发生产的盐田虾系列产品荣获多个大奖,其中盐田烤虾、盐田熟虾、盐田生虾、盐田虾仁、盐田虾皮等产品均被评为金奖。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滨海镇因虾而变、因虾扬名。2020年9月,滨海镇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渔盐之乡”荣誉称号,“滨海盐田虾”已成为一张极具地域特色的靓丽名片。
  海盐化工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
  近日,记者在滨海镇辖区溴素企业金盛海洋(滨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看到,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利用养虾和卤虫的尾水提取溴素;提取溴素后的海水会进入万亩盐田,用来晒盐。在滨海镇渔光一体项目区里,渔民在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下撑船收虾,7000亩的广阔水面下,每年有2000万尾盐田虾从这里出发,然后被端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近4亿千瓦时清洁绿电并入电网,这是水产养殖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可喜成果。
  近年来,滨海镇统筹风、光、渔、溴、盐五大优势资源,聚焦溴盐化工、渔业生产加工、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形成初级海水养殖对虾、初级卤水养殖丰年虫、中级卤水提取溴素、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的海水生态循环链条和“上风、中光、下渔、底盐”的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发展模式。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达18.6亿千瓦时,生产原盐88万吨,产值分别达到5.8亿元、2.64亿元。
  滨海镇党委书记刘景明表示,该镇将紧紧抓住“做大做强海洋产业”这条主线,传承渔盐文化,深挖海洋潜力,将现代海洋产业与绿色新能源、化工产业有机结合,开创渔盐、新能源、海洋化工等多产业共生、共利、共强的新局面。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