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大平原之恋
□舒中
  滨州网“大平原”建立至今已硕果累累,王锋老师以及编辑团队中每个人功不可没。
还是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滨州日报》叫《惠民大众》,“大平原”叫“渤海浪花”,我创作生涯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发表在“渤海浪花”上,从此我的文学根系就深深植入了“大平原”。她滋养了我的少年和青春时光,人到中年的时候,“大平原”更加郁郁葱葱,给我一如往昔的呵护和持久不断的欣喜,每每说起滨州日报、大平原副刊,我崇敬和亲切之情总是萦绕心头。
滨州网大平原的作者队伍阵容强大,涉及到各行各业,既有国家公务员,也有农民、工人和个体从业者,年龄从在校学生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各年龄段都有。博兴县农民诗人张恒,自从走进大平原,在与特约编辑和文朋诗友的切磋交流中创作水平不断提升,从一名初学者,到作品连续两次在中国伏生诗会中获奖,正是大平原上下求索的文心和生生不息的文脉把大家召唤在一起,为着文学的梦想在这里共同携手播种和耕耘。
大平原不仅有文学的沃土,还普照着人生境界和文化自信的阳光,引领作者和读者走向自强。身有残疾的女作者王丽丽,刚认识我的时候,她还不好意思说前几天正巧磕伤了腿,所以走路有些不方便。我信以为真,正是走进大平原后,她鼓起了正视人生的勇气,写下了《我不流泪,不是我很坚强》一文,不但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反响,还第一次登上了大平原副刊。还有残疾女孩侯靖雯,也是在大平原扬起了理想的风帆,不但自己写作,还帮助身体健康的同学推荐发表作品。我越来越觉得,文以载道不是一个虚词,大平原确实起到了用优秀作品引领和鼓舞人的作用。说到作品,滨州网大平原发布的作品接地气、有生活,不但有温度而且有高度。从新时代平凡人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到先贤和英雄,从一花一草到黄河涛声,每一位作者无不倾注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生活的深情。王锋老师说滨州网大平原每年推出的诗文达2000多篇(首),我想,这些诗文汇总起来,完全可以说是一本滨州地域文学的“百科全书”,更难能可贵的是洋洋洒洒的诗文中,无不映照着新时代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和自然之美。
《道德经》开篇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平原的特约编辑也可道也可名,所以我觉得很难说清这一称谓的实质所指。我理解就是报社赐予我和广大作者广交朋友的良机。既然交朋友,就应该彼此坦诚相待。敞开人生的胸怀,为朋友们的文章稍作修饰或者美其名曰“服务”,自是情理之中。我天生笨拙,在手机上动不了稿子,非台式大电脑不可,双目不甚明澈,非老花镜不可。每每伏案圈圈点点,自有豪迈之情,对文友有丝毫用处,也可大言不惭一回,放大了说对社会发光发热,尽管其光热微如萤火。再就是文学的修养不可稍有懈怠,我与作者朋友本来就是半斤对八两,面对大雅华章,标点词句若一两处有挪移,心里总是忐忑,盼着锦上添花而已。
我想说,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是我担任特约编辑的原则。守正,守的是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我们传统的文化、中国的精神、时代的担当无论在何种题材的作品中都是主旋律;创新,创的是表现的形式和技巧,乃至语言的表达,都是个人的事情,但我主张越新越好。
新一年又开始了,我看到天空高处春潮涌动,我知道正为大平原带来又一个百花盛开的文学的春天。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