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我在平原
□许烟华
  在我心中,大平原的原,是起源的源,是源头的源。回顾我的文学之路,大平原给了我最初的也是最持久的鼓励和支持。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大平原上发表作品,是1994年5月6日,发表的是一篇小小说《转椅,编辑是王锋老师。那年我24岁,写作时间不长,正是一个渴望作品发表、渴望作品被认可的年龄。在此之前我给大平原投过稿,可都没被采用。好在年轻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非要把大平原攻下来不可。当时我还在博兴工作,按说是接触不到编辑老师的,因为那时人们的来往多靠书信,不像现在有电子邮箱,有手机,联系方便。说来也是机缘巧合,作品发表之后,报纸上恰恰漏了作者的姓名,王锋老师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我,一是对我表示鼓励,二是也表示歉意。在1996年到1998年三年间,我在大平原上至少发表了8次诗歌作品,这些报纸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可以说,是大平原引领我走上了文学之路。我想,不仅是我,滨州的好多作者也是从大平原开启的文学旅程。
 在我心中,大平原的原,是缘份的缘,是有缘的缘。一次回眸是邂逅,一路相随才是缘分。我也没有想到,我和大平原越走越近,到现在已经有近30年的交情,从最初发表“豆腐块”到作品被重点推介,到有幸参与到网上大平原的编辑工作,到配合报社、王锋老师组织文学活动。其实我知道,这种缘份,缘于滨州日报、大平原副刊对文学的偏爱,对作者的关爱,是境界,是情怀。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衷心感谢滨州日报、大平原,在文学式微的今天,不仅为滨州文学保留了容身之地,而且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
在我心中,大平原的原,是团圆的圆,是圆梦的圆。大平原辽阔、包容,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了不同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众多文学爱好者。每一篇来稿都是一棵树、一枝花,形成了大平原上草木葳蕤、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景象。现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也弥补了报纸版面有限的问题,让更多文学爱好者圆了“发表梦”。大平原给大家提供了多次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朗诵会、颁奖会、座谈会、研讨会……让文朋诗友相聚、相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在我心中,大平原的原,是高原的原,是燎原的原。几十年来,一代代作家在大平原上成长、成才,成为滨州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成为滨州文学走向未来的希望。“大平原”也因此日见隆起,成为照映滨州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一面镜子,凸显滨州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质的一块高地。“大平原”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持续不断,每一次活动都得到了广大作者的热烈响应,而且活动紧跟滨州发展形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近几年仅围绕着“黄河文化”就组织了沿黄十五镇街滨州散文展、我心中的黄河全市中小学生征文、滨州作者沿黄水利采风等活动。我觉得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是“在春天”同题诗会、中国伏生诗会。到今天,“在春天”同题诗会已举办6届,中国伏生诗会已举办4届,已经成为滨州持续打造和最值得作者期待的文学文化品牌。在我心里,“大平原”是一块文学圣地,一块“金字招牌”,永远值得仰视和攀援。
 在我心中,大平原的原,是园丁的园,是家园的园。大平原的特约编辑们都是在业余时间,善待每一篇来稿,尊重每一位作者,耐心指导、认真修改,让每一位来到大平原的作者都感到“不虚此行”。大平原,是滨州文学作者的家,这里集结着滨州最具活力的创作队伍,是让人亲近之地、同场竞技之地、抱团取暖之地,更是走向高原之地。
我在平原,我在大平原,我是一棵不再年轻的小树,感谢大平原的雨露滋润,也等待着、期盼着更多的文学新苗在大平原上破土、萌芽。因为你们,平原一定会长成高原。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