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葛肇敏通讯员宋金泽邵爱军报道)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水平”列入“12156”民生实事,要求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进一步兜住、兜牢、兜好民生底线。为此,我市多部门积极开展“情进万家”行动,为老弱病残生活困难群体提供悉心帮扶,不断增强全市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已完成6处敬老院升级改造,大幅提升特困老年人供养水平
“进了屋格外亮堂,床也好睡了,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滨城区滨北街道中心敬老院的刘桂兰老人说。滨北街道中心敬老院在既有基础上,将房间内墙重新粉刷布置,每间房屋供两位老人使用,房间内配备了崭新的沙发、衣橱、床头柜等家具,设施齐全。普通床位全部更换为可以升降的护理床位,方便了老人用餐,两侧的护栏有效保障老人的安全。看着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的房间,老人们都非常开心。
养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造提升敬老院设施条件,做好特困人员的供养服务工作,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安心更舒心。在秦皇台乡敬老院广场上,老人们聚在一起,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跳起了广场舞,音乐很欢快,老人们也格外精神。78岁的高树贞老人说:“在这挺好,每天出来跳舞,锻炼身体,越跳越有劲。”丰富多彩的活动愉悦了老人们的身心,焕然一新的设施、优质专业的服务让老人们住得更加舒心。自敬老院提升改造工作开展以来,入住老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今年以来,市民政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敬老院提升改造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全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市已改造提升6处农村敬老院,新增护理型床位2150张,对老旧敬老院设施设备进行了适老化改造,特困老年人供养水平大幅提升。”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一位工作人员说。
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多项救助保障标准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46岁的王洪波是滨城区杜店街道平方王村人,长年在外打工。妻子徐志燕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失去劳动能力。两个女儿均患有先天性脑瘫,家庭困窘不堪。2015年3月,市民政部门将王洪波的大女儿纳入低保,2019年2月将其他三人纳入低保。2020年5月,两个女儿被认定为困境儿童,每人每月可领取困境儿童救助金1078元。“现在我们一家四口每月能领到各类补贴3150元。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一家的关怀,以前无助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家怎么撑下去。”面对记者,王洪波声音中带着哽咽。
今年9月21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的通知》,自10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66元、667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900元;社会散居孤儿、机构养育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650元、2000元、1320元。上述救助保障标准,均列全省前五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同时,我市扎实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部署开展低保公开公示专项治理,要求健全和完善低保公示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长期公示低保信息。截至目前,各县(市、区)通过网站,乡镇、街道通过公示栏、电子屏,村居、社区通过低保公示栏,对低保对象信息进行公示,确保了低保工作公开透明。
全市临时救助备用金总规模达1241万元,充分发挥了“第一时间”救助作用
今年,市民政部门对因遭遇突发事件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提供一次性临时救助,通过进一步完善24小时先行救助制度,明确对3000元以下的小额临时救助由乡镇审批,大额临时救助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备用金“第一时间”救助的时效性作用。
目前,全市90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5-30万元不等的临时救助备用金,全市资金总规模达到1241万元。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对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实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截至目前,临时救助累计支出资金778万元,共救助3799人次,人均救助金额为2046元。
此外,我市开发的“e家大救助”信息平台实现“一证(身份证)申请”“一网通办”,汇集低保、特困、残疾人、医疗报销等数据580余万条,共享户籍、车辆、保险、公积金等17类数据,运行低保、特困、孤儿等40多个救助项目,实现了社会救助制度一体化运行。截至目前,“e家大救助”信息平台共受理救助事项5.1万件,完成信息核对27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救助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制度,推动社会救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低保、特困救助制度,优化救助程序,细化认定条件,把好救助入口关,精准识别、及时识别,精准救助、及时救助,应保尽保、不落一人。”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张瑞说。
>>>专家点评
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韩淑华: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今年我市开展“情进万家”行动,是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情之举。只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和民政服务质量,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政策才有含金量,才能为百姓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才契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只有让群众尝到每一项惠民政策的“甜头”,我们的政策才能行稳致远,我们的发展才能进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