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王蕾马小川
“没了辅导班,那晚上、周末时间很长,家长该怎么陪伴孩子?怎么避免‘5+2=0’现象?如果别的家长都买教辅材料给孩子开小灶,我家的会不会落后了?”滨城区家长张先生问。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牵涉到一个重大课题——家校社共育。
“双减”减的是焦虑,但不减责任。“双减”最终要构建的是良好教育生态,这单靠教育系统自身力量难以完成,特别需要每个家庭的深度理解、真诚支持。为校外培训降温、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进作业革命等措施,都需要汲取家长智慧,才能最终实现“减量不减质”。这说的也是家校社共育。
对于家校社共育,我们已经做了什么,对于贯彻落实“双减”意味着什么?
市教育局连续三届获得“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奖
2015年,我市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服务工程”示范区建设,试点先行。2018年,我市与北京三宽家长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共建“家校共育示范区”框架协议,建设“三宽苑”等一批家校社共育基地。我市各县市区中小学、幼儿园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分批次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活动,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自2018年中国家长大会起,滨州市教育局连续三届获得“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奖。
为何能在全国同行中取得如此成绩?
首先,我市坚持党委政府主导。近年来,我市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我市相继出台了《滨州市家庭教育实验工作实施方案》《滨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滨州市教育局关于成立滨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含金量较高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家庭教育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进家庭“六进”活动,构建全覆盖、立体式家庭教育网络。设置了家长教育专门经费,为教师和家长购买培训教材。建设了校外家庭教育基地,举办家长节,设立社区家庭服务站,开通网上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堂,亲子交流、实践探究等家庭教育辅导课程不断丰富。
家长教育工作在全市300多所中小学全面铺开
在家校社共育推进过程中,我市教育部门主抓,专家团队引领,教师先行示范,建设种子教师团队,家长全员参与。目前,家长教育工作在全市300多所中小学全面铺开,涉及20多万个家庭,40多万家长免费参加系统培训,已开展公益讲座40余场,征集意见3000余条。
市教育局积极与三宽教育团队联系交流,邀请一流专家对家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进行专题培训指导。各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家长、退休干部及社会人士在学习培训后成立家长志愿者服务团队等,利用家长的职业、兴趣、爱好、专业优势等,参与学校课程融合开发。
在合作中,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建立家庭教育教研负责人微信群、课题群,组织全市教师、家长培训研讨活动。健全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管理,由“幕后”走向“台前”,由被动变为主动。创建三宽家长微信群、QQ群,邀请专家参与,在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2万余个,超过6000个家庭受益。联合京东集团建设“家校社共育”网络平台,“互联网+”为家校社共育提供加速发展引擎。
这些实践在全国同行业层面得到了肯定。2016年和2017年,我市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家长节,国家关工委、教育部、团中央、省关工委等部门领导及全国各省市专家、学者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参加,《人民日报》《半月谈》《经济日报》《农村大众》以及央视《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聚焦报道。由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构建的以“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专家团队引领,教师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为核心内容的家校社共育滨州模式得到与会者广泛认可。
发挥家长专长、贡献金点子,让学校课后服务扩容提质
在“双减”背景下,高质量的家校社共育有何潜力、提升空间?
对此,我市部分学校邀请家长进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双减”政策主题讲座、讨论,或是让大家各抒己见,或是请专家精准答疑,以解决困惑、消解焦虑,同时汲取家长们的金点子。
以课后服务为例,我市部分学校正在探索扩展家校共育志愿服务,从而让课后服务扩容提质。有很多学校善于发掘家长特长,举办吕剧、乒乓球、象棋等专业性强的社团活动,从而弥补了专业教师不足的困境,强化了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借助家长力量,开发区一中课后服务延伸到了周末。“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多次走进各社区实践基地,为家长、学生提供志愿服务。薪火先锋志愿者、家校社共育志愿者组成的“1+1”志愿者团队,利用周末时间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作业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全方位为家长及学生答疑解惑。该活动自2021年4月开始,涵盖“家庭教育进社区”“周末课堂进社区”“党史学习教育进社区”三个模块,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