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耕地红线,全面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是贯彻落实国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要严格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强化党建引领,严格落实责任,着力在提升党建融合度、数据准确度、职责精细度、监管有效度“四个维度”上下功夫,构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县镇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实现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
提升党建融合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实践充分证明,村级工作的规范高效运行,党建是核心保障,必须将党建工作贯穿“田长制”全过程。在实施“田长制”过程中,哪个村党组织坚强有力,哪个村就推进迅速。
一是形成鲜明导向。制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建立“田长制”运行工作机制,将其列入对镇街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乡村振兴战略”指标重要内容,设立“耕地保护”扣分指标,并纳入镇街党建责任制考核,与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相挂钩。
二是注重发挥作用。突出农村党组织的主体地位,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带头当“田长”。以邹平市为例,目前858名三级“田长”全部为农村党组织书记,1700余名民间“田长”党员比例达到85%以上。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驻村蹲点月”“党员联户”“民主议政日”等载体,注重发挥83名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引导作用,做好入户宣传引导,全市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做到了使群众明白、让群众遵守。
提升数据准确度,切实筑牢“田长制”工作基础
准确的数据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更是全面实施“田长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据真实准确。邹平市对2020年前纳入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管理的图斑进行全面核实,内业核实图斑的现场种植情况及边界,外业到实地进行勘测,做到不缺图斑、不漏地块、地图相符,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是公开田长职责信息。在交通要道、田间地头、村民健身广场、村委会办公室等处设立“田长制”永久固定标志牌,涵盖本村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三级田长姓名、联系电话及职责,做到村(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图和三级田长职责在村委会办公室上墙,做到保护区域图、“田长”姓名、联系电话及工作职责等内容一目了然。
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将“田长制”与农业系统开发的“智慧平台”相结合,提升信息搜集效能,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由数量监管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双监管的转变。
提升职责精细度,全面推进各级田长履职尽责
在省定职责的基础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一步明确“田长”职责设置及县、乡两级政府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当前,应当主要明确四个方面职责:
一是宣传引导职责。落实党委政府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工作措施,宣传“田长制”“六个严禁”“八不准”等耕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是严控严防职责。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全天候动态监管,对违法用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进行劝诫、报告,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
三是过程严管职责。协助乡镇政府或有关部门对耕地生产配套设施进行管护,形成依法打击占用、破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行为的工作合力。
四是优化服务职责。将农业龙头企业、种田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吸纳到“田长制”中,充分调动用地大户责任意识,将耕地保护的责任网织得更密。
提升监管有效度,保障“田长制”落实助力乡村振兴
要将“田长制”作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打通自然资源领域各项数据信息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从最初的护田,拓展到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田长”定期巡查常态化。三级“田长”每周巡查一次,对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整改”,充分发挥“田长制”在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二是探索“田长”监管智能化。要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信息赋能,给“田长”们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可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自然资源“一张图”,整合土地利用现状、影像图和“田长”数据,建设“田长制一张图”管理系统。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智能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测等科技手段,主动识别红蓝板房、违章建设等情形,第一时间到现场取证处置。
三是考核评价项目化。及时制定出台耕地保护激励办法和“田长制”综合评价办法,严格考核奖惩,实行项目化管理,充分调动“田长”积极性,并将“田长制”实施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自查体系,不定期调度辖区内“田长制”工作推动情况。
(作者单位为中共邹平市委党校,本文为2021年度滨州市委党校课题《滨州市推行“田长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