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民政部城乡社区建设咨询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田毅鹏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在他看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将农民组织起来。
田毅鹏说,与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相比,庞家镇乡村振兴可以利用的资源其实是很有限的。庞家镇的情况,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乡镇,尤其是华北地区乡村的情况,庞家镇实际上是为广大乡镇农村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作出了探索。
他认为,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是人类文明中最早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其特点是都属于小农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家一户、涣散的,这与欧洲庄园式、堡垒式的乡村是完全不同。小农的组织化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即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日本的乡村农业发展之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田毅鹏认为,进入当代,日本的乡村发展比较成功,背后有两个条件。第一,传统支持:依托于传统村落共同体,即聚居,并形成很强的联系。第二,现代制度支持:建立农协,1947年,日本颁布《农业协同组合法》,日本农协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综合型合作社典型模式。借助于遍布全国的农协,日本把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并且拥有农产品定价权,可以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
另外,1979年—1992年这个时间段内,日本也曾开展过“一村一品”运动,效果比较成功。“一村一品”运动并不是单纯的生产运动,其中包括发展当地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甚至包括继承各村传统的舞蹈和歌曲等。因此,借助于此,日本大分县(县,在日本为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不仅经济发展了,而且振奋了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精神,防止了人才外流。该运动的最大成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雇佣机会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问题。田毅鹏分析,“一村一品”的成功之处,是“在人不在物”,关键是发现了有带动能力的人,充分组织和发动起了全体村民的力量。
田毅鹏说,庞家镇的探索与日本的实践有相通之处。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就是实现组织化,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庞家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乡村行政力量,通过发展联合社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用“国庞”商标把地域内的产品、劳务、服务集纳起来,不动农民一草一木,不增加农民负担,实现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的目的,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都可以从中受益。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生产单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组织与再组织,还重新确立了乡镇与村的关系和连接,是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