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加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建设,是一道崭新的课题。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领导干部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读书学习是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著述、修身立德,既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既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又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不断“劝学”“促学”“领学”,寄语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
笃学善行是建党治党、兴党强党的现实需求
中国共产党从学习中走来,在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建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治党,并通过积极学习探索进一步丰富党的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基因,贯穿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锻造了一个具有强大学习能力、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学习型政党。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对比世界上最先进的学说后,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才是世界大势,于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随后,在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和共产国际的共同努力下,筹划召开了中共“一大”会议。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崛起,在绝境中重生,将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扛于肩头,坚持把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一系列重大论断,为我们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党在加强最新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能力,深刻把握发展大势,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勤学善为是锻造过硬干部队伍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任务。世情方面,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对我国发展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国情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党情方面,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必须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此外,干部能力素质与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等问题。
多种现实情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最鲜明的时代背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必须持续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大踏步跟上时代潮流。
常学善用是党员干部自我塑造的重要途径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干部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
筑牢信仰之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曾说: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做理论上的清醒者、做政治上的坚定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含糊、不糊涂、不摇摆、不回避、不沉默。
克服本领恐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迭代更新,如果知识不够、视野不宽、眼光不远,就难免误大事;如果能力平庸、本领不够,就难以干成事。虽然现在的领导干部学历普遍较高,但仍然存在本领恐慌、知识盲区等短板,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提高,在推动本部门高质量发展时难免胸中无策,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难免不知所措,在遇到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时难免惊惶失措。因此,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及时补知识短板、补能力弱项,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领导干部要真正把注重学习、增强本领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充分发扬“挤”和“钻”的精神,争当奋进征程上的开拓者、实践者、攀登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依靠学习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过硬的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