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画说阳信》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志民题字。本书共分为“古迹遗址”“文化传承”“名士乡贤”“烽火岁月”“市井风情”5部分,收录诗文74篇、国画160余幅,让读者充分认识阳信、了解阳信、品读阳信,感知阳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本书是全省首部创作出版的反映县域历史和风物民俗的诗画合集。
作者简介:本书由王保云、王义军、刘海新编著。王义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签约画家。刘海新曾主编全国残疾人励志诗集《逆光》(中国书籍出版社)、阳信残疾人励志报道文集《追光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在《画说阳信》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西汉高祖五年,因韩信屯兵古笃马河之阳而得名。鲁北风土醇厚,育得梨乡十里画廊,黎民淳朴,昂扬图强。搜词为文,放歌大美阳信,蘸墨走笔,点绘锦绣梨乡。”书中代序《梨乡赋》介绍,阳信鸭梨春花白雪,夏展绿涛,秋收黄金,冬绣红妆。
由此可见,本书不是为了画而画,为了文而文,而是以诗画歌咏家乡。作为全省首部反映县域文化的诗画合集,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弘扬黄河文化、展现鲁西北风土民情和时代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一部“历史连环画”,解答“何以阳信”
翻开《画说阳信》,此书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循着一幅幅图画,读者可以溯源地方史。
在本书的“古迹遗址”部分,开篇介绍了阳信五霸营。五霸营村位于阳信县金阳街道,据传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会盟诸侯、掘井饮马。
接着,是《阳信秦台遗址》,秦台遗址又称秦家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被鉴定为商周遗址,遗物有商周时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纺轮、石镰等。民间传说,该遗址为秦始皇东巡遗迹。《阳信文物通览》则说是战国梁惠王东征齐国时战败,惠王长子战死葬于此,当时十万士兵从海滨兜土,堆成此冢。
再看,同样是相传为秦始皇遗迹的阳信厌次台。众所周知,惠民曾称“厌次”,而“厌次台”却在阳信沟盘河畔。传说,在那里,秦始皇拴过马的蒲草,再也没有舒展。台上的荆棘,因秦始皇的到来,其刺一律向上生长,不挂衣服、不伤人。
此外,《韩信屯兵处》《黄巾冢》《狼丘冢》《玉皇庙》《凌霄阁》《阳信古城》《阳信官学》《梨祖杜母》《长安石桥》《阳信古八景》《阳信正月古庙会》《阳信乡村古建》《阳信百年梨园》《阳信姐妹井》……有的图画写实、有的写意,有的是细致的工笔,有的是话本一样的勾描,有的画出了鲜活的市井民俗,有的画出了借助历史记载的想象,有的是根据康熙《阳信县志》城市图而绘画……
一套“阳信名人传”,镌刻“乡贤足迹”
本书“名士乡贤”部分,则聚焦古往今来的当地名人。
看《阳信公主》,这个汉武帝的亲姐姐,看似高贵却命运不堪,三婚三嫁;《谜一样的东方朔》中写道:“风光无限,妙计频出。诙谐放浪,不拘一格……一生恃才傲物,尘世襟抱落寞。”《“山水画祖”展子虔》中写道:“咫尺笔墨写千里,古锦桃杏尤争艳。”《抗倭名将董邦政》中写道:“莫道书生胆气柔,胸中韬略策万卷。尽忠唯有一腔血,报国全凭三尺剑……”董邦政是和戚继光同时代的名将,其指挥的上海保卫战堪称经典。
看《一代大儒劳乃宣》,足见千年未有之大变在一人身上的折射:“一个世纪前的名字,熠熠生辉,流传到今天。可尝试走近您,却谜一样难。保守与开明,矛盾交织;八股与新学,共存一身。右手官吏,左手学者;中进士、点翰林,办学堂、育桃李,通音韵、精筹算。却一如其鼎鼎名号,像极了顽固遗老,搞复辟、反共和、守旧制。又若似大儒乡贤,居崂山、崇孔学、尊圣贤、隐故里、修方志、掖后进。往事悠悠,岁月无言。沉淀下的是历史,读不懂的劳乃宣。”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提到的“阳信美术现象”。该书写到的阳信书画家有很多,如展子虔、陈维信、张廷俊、张志民、张建会等。
《丹青大家陈维信》中写道:“好个山东大胡子,丹青泼墨天地间。素纸上的点擦皴染,勾勒出气象万千……”《北山石翁张志民》中写道:“他爱的北山,是清音,是桃花源,升起在渤海之滨低洼的地平线。北山如铁铸的石,泛着盐碱花。近看,石之圆润,石之狞厉。远望,石之舞蹈,石之鸣唱……交出全部喷薄涌出的力量,用赤子情怀,举起了山的高度。”
一幅“民俗风情图”,演绎梨乡色彩
本书的“文化传承”部分,重点展示了热烈鲜活、色彩鲜艳的阳信民俗文艺,感染力十足。
第一篇是《阳信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信鼓子秧歌很有特点,与古代军事息息相连。“伞”是“华盖”演变而来,“鼓”是盾牌演变而来,“鼓槌”是短刀或矛演变而来,“棒”是鞭演变而来。整个秧歌队的阵法和步法复杂多变、虎虎生风。鼓子秧歌的特点,很好地在画中体现了出来。文中写道:“比老酒更滚烫,是正月里秧歌的狂欢。那鼓,如烈焰震天。代言乡村,膜拜上苍;那伞,似迎春花开,千朵万朵,左旋右转。鼓声催醒了沉沉的惊雷,花伞映红了憨憨的笑脸,舞步踏起了猎猎的风尘……”
《西河大鼓》中写道:“一张巧嘴,啸聚千军万马;一段鼓书,道尽万载春秋……‘俺说这话你要不信,地下埋的全是地上的人。’”《鲁绣》中写道:“在绣娘的指尖间温柔倾诉,一丝一线,款款深情,千娇百媚,栩栩如生……”《毛竹板书》中写道:“朝为田舍翁,暮作长衫客。一人就是戏一台。风雷动,狼烟起,江湖声声急……”
本书的“烽火岁月”部分,则描绘了当代阳信红色故事。开篇是《山东抗战第一枪》,所画所写是1937年10月11日,共产党员李健等领导当地农校自卫队在流坡坞设伏足迹日军的场面。再有《最后一颗子弹》《华东军政大学》《渤海军区教导旅》,都是重要的地方史。而《那逆行的一袭白》,歌咏了援鄂医疗队员。
本书的“市井风情”部分,描绘、歌咏了当下阳信的美好生活。文中提到的阳信文化中心、泰易文化院、幸福广场、九龙湖、荷花湾、黄河大集、赛牛会、水落坡、北山书院、翰墨园、阳信县民族团结进步展馆、文化进万家、鸭梨状元朱万祥……都进入书中画面。
画家张志民看过《画说阳信》中的诗画后,如此写道:“(本书)绘大美梨乡直壮丽景色,扬古邑厌次之风土民情,赞历代名士之风采神韵,颂第一牛县之盛世雄姿,集作《画说阳信》。词艺举功德无量,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