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静涵通讯员朱鹏郑梦幻
在“心安城市”建设中,安康是前提,目的是解决全民健身、医疗保障等问题;“安心”是追求,目的是推动塑造良好社会心态。近日,就全市“安康”“安心”工程开展情况,记者采访了副市长杜玉杰。
杜玉杰表示,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民众的身心健康视为民生福祉的核心,以打造“心安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安康”和“安心”工程建设,全面探索“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滨州实践,致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塑造积极社会心态,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强体魄,保健康,“大数据”护航“大健康”
记者:请问,滨州如何实施“安康”工程?
杜玉杰:实施“安康”工程,就是聚焦“预防、医疗、保障”关键环节,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滨州市作为全省医疗、中医、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三大省级区域中心”落户的3个城市之一,2022年收治市外患者3.32万人,居全省地级市第2位。近年来,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康复器具租赁模式,累计减轻群众负担2.01亿元,单人最高减负45万元;创新便民就医模式,全市104家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住院免押金”,累计免交押金4.46亿元、惠及28万人次。
记者:“安康”工程在实践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杜玉杰:在具体实践中,我市聚力实现“三个提升”,为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提升诊疗服务水平。我市持续丰富医疗资源供给,目前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7.28张、列全省第4位,每万人拥有合格全科医生数5.63名、居全省第2位。同时,不断夯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基层诊疗量占比达71.81%、列全省第2位,国家基本公卫服务绩效评价连续2年列全省前3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4个县域医共体全部达到国家紧密型评判标准。
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深入落实上级医疗保障政策,医保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探索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滨州模式”,全市职工和居民长护险实现全覆盖。737种集采药品和30类集采耗材中选结果落地,累计减轻群众负担32亿元。
提升全民健身水平。目前,滨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4平方米,高于2023年末国家标准12.1个百分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达43.6%,高于2023年末国家标准6.4个百分点。近3年,我市累计布局“10分钟健身圈”1652处,建设国家标准体育公园11处、口袋体育公园104处,形成“环河、环路、环湖、环绿、环居”的互联互通体育公园城市体系。滨州市获评2024年度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名单。
强自信,“心”呵护,塑造良好社会心态
记者:滨州市是如何实施“安心”工程的?
杜玉杰:我市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断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其中,颁布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性法规——《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全国首创中小学全员心理健康测评机制,每年对全市400多所中小学的40余万名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发布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囊括18个一级指标、158个二级指标,实现了工作有章可循。
记者:我市通过哪些具体措施为群众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杜玉杰:打造“四网协同”工作平台。筑牢“阵地网”,打通“市县乡村”四级服务阵地,实现部门单位心理健康服务科、县市区心理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心理咨询室、卫生院心理咨询室“四个全覆盖”。建强“人才网”,壮大心理服务专兼职人员队伍。完善“服务网”,建立健全综治、教育、卫健、工会、民政、党政机关、群团组织、民营企业8 张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开展“心安学校”“心安机关”“心安医院”“心安家庭”等“心安细胞”创建活动。织密“宣教网”,打造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发布科普信息和政策解读4600多件。
完善“分类施策”工作机制。完善心理援助机制,开通社会心理服务援助热线,为市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公益服务;围绕心理科普、心理测试、心理体检、危机预警、心理诊疗、心理健康培训6大功能,打造“滨州心语”基地。完善免费救助机制,投入7300余万元,建立救治范围、定点医院、服务管理、救治标准、支付流程、随访服务“六个统一”免费救助模式,实现全市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免费在院救治和居家服药“全覆盖”。开展“精康融合”服务行动,打造“医养康养照护深度融合、集中分散供养有效结合”模式,有效解决精神障碍老年人自理、管护、融入等难题。
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实施机关共建,面向党员干部开展“向阳花”行动;依托职工心理关爱中心,开展公益性心理训练、培训等活动。实施校地共建,成立山东省心安社会工作学院、“心安城市”研究中心,搭建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实施企业共建,开展心理健康进企业系列活动100余场次,服务企业职工10万余人次。实施学校共建,连续3年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对发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前介入,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