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鲁北大地仍然气候温润,晴朗舒适。风静无声,阳光如慈母的手温暖地抚摸大地。树木的叶子大多已被季节染黄,还有不少仍保持着倔强的绿。水落坡街北宽敞通达的滨阳路上车来人往,非常热闹。路两旁绿树飒飒,南侧紧傍着的一条衬砌着方石板的小河,河水清清,微波荡漾,偶有几只野雀飞过,给安静的小河平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远处是大片麦田,绿透了的麦苗就像懂事的婴孩,趁着好时光尽情舒展着身子,卖力地吮吸着大地的营养,茁壮地生长着。
水落坡镇是全国最大的明清家具、木雕、石刻集散基地,也是闻名遐迩的“古旧家具之乡”,作为山东省首批“特色小镇”,“中国收藏文化名镇”的名号早已响彻大江南北。坐落在滨阳路东首的民俗文化旅游区古旧家具大市场,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古旧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在各家店铺进进出出,欣赏着、感叹着、挑选着自己中意的物品。作为土生土长的水落坡人,我对水落坡古典家具及古玩收藏的发展历程还算是比较熟悉的,可当我在导游的带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水韵古街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台阶时,第一次观赏到那些闪现着时代印记的老物件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水韵古街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博物馆,更是活生生的民俗文化发展长卷。走进其中,我顿时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展台上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就能撩拨开我回忆的闸门,曾经生活中的一幕幕往事、一个个场景立刻在我眼前铺展开来,让我的思绪随时光回溯到很久以前的岁月。
踏入“铁文化”展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铁与火的年代”,眼前正是“铁匠铺”的原貌:老木风箱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炭炉子上的火焰跳跃着生命的舞蹈,大铁砧子静卧在木墩之上,大铁锤与小铁锤在空气中响着历史的回声,长把铁钳子则紧握着工匠的汗水与技艺。看到这熟悉的摆设,那每到秋收时节村口大柳树下叮当作响的打铁声瞬间回响在我的耳边。
我村西头有片水塘,旁边有一口百年老井,离老井不远有三棵粗干虬枝的大柳树。“棒子苍皮谷子耷拉穗”的时节,农民收秋要用到锨镰锄镐了,每年必来的铁匠师徒赶着俩轱辘的胶皮小驴车又进了村。大柳树下停下车,卸下辕套,拴好毛驴,支起铁匠炉。那师傅红脸膛大高个,徒弟稍矮却敦实有力,俩人四下里捡几把干柴引燃炭火,不一会儿,“叮当、哐啷”的铁锤击打声就响起来,很快就围拢过来不少扛着锨提着镐的村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只见红脸膛师傅手握长柄铁钳,从炭火里夹出一只烧得通红的铁镐头,用手中小锤正反一划拉,顿时火花四溅、金光闪闪。他把铁镐头在大铁砧上一放,小锤轻敲一声,徒弟弓腰塌背手抡大锤便开始使劲砸起来。那大锤小锤就像小鸡啄米似地一下一下敲个不停,叮当、哐啷,叮当、哐啷……铿锵有力的响声热烈而欢快。红红的铁镐头渐渐暗淡下去,师傅用长钳子夹住,在长条石上“噌、噌”磨两个来回,迅速放入盛满凉井水的铁桶里,“刺啦”一声,一阵白汽倏然冒出,淬火完成。铁匠的每一次锤击,是对铁的锻造。那朴实无华的打铁声,为农村人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记得那时候,只要不上学,我会整天围在那里看,一看就是一整天。
移步慢走间,一副铁水桶和长木扁担又赫然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蓦然间想起自己第一次挑水的事儿。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出河工去了,家里就剩我是一个男劳力,水缸见底了,母亲就吩咐我去老井挑水。我拿起扁担,挑起俩水桶“吱吱悠悠”出了门。当“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挑水的我站在井沿上,心里禁不住一阵哆嗦,看着井中清水里我的倒影晃来晃去,我一阵头晕目眩,伸到井里的水桶任凭我怎么左晃右荡也只是漂在水面却灌不进水去,急得我出了一头汗。等好不容易灌满水,我两手紧抓扁担挑着水走在路上,我仿佛酒鬼喝醉了一样,深一脚浅一脚,忽而前桶触地,忽而后桶翘天,两只水桶就像俩调皮孩子一样不听使唤,一路磕磕撒撒,等挑到家,两只水桶早已剩下不足半桶水了。待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挑满一缸井水时,我的肩膀已经压得又红又肿。
“温度五六七”展馆的三间房,分别还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里面的陈设让我触景生情。那一幅幅画面让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看了非常激动,甚至有几位老者湿润了眼眶。一盏小煤油灯,让我仿佛听到母亲深夜坐在灯下纺线的嗡嗡声;看到一床蓝底印花粗布棉被,初中住校时盖着粗布被子瑟缩夜读的画面倏忽跃然眼前。单拿展示的运输或出行工具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基本是木轮推车,六十年代改成了自行车,到了七十年代嘉陵小摩托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再看现在,哪家没有辆小轿车或新能源车?抚昔思今,感慨万千,短短几十年的光景,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还是得益于新时代党的富民好政策。
在“烟火农家”小院一角,几个破粪篮子“牵绊”住了我的脚步,指着粪篮子和五齿小粪叉,同行的好友陈德泽说,这是农民以前拾粪的工具。过去在农村,土地全靠土杂肥,质朴的农民为了给田地集肥,动物的粪便成了集肥的首选,在村口或路边等牲口出入多的地方常有动物随地排下的粪便,农民会起早背着粪篮子去把它拾回来。有时候下地干活恰巧没带着拾粪工具,又怕自己最早发现的粪被别人拾走,就在粪的周围画一个圈,这样别人也就不会再去动它了,这种朴素的道德规范至今依然在农村发挥着作用。秋收时节,你会经常看到有人为了占下晒粮的空地,提前在那儿画上线或者堆上小土堆,别人也就不会再去占用,这其实就是一种传统的诚信文化的展现。
“未经千锤百炼苦,难得削铁如泥刃”的铁匠铺,告诉我锻打意志方能成才;锈迹斑斑的古战车,让我领略到了古兵器时代战争的沉重;“锔锅锔碗锔大缸,锔个小盆不漏汤”的锢镥挑子,让我认识到了古代手艺人的精湛技艺;木杆秤,让我了解到了古人已会巧妙运用平衡原理,更教化现代人懂得了只有平衡好人际关系,社会才会更和谐的道理;升斗等卖米工具,颠覆了我固有的对商人的认知,卖米的商人卖米时故意把米装得冒了尖儿,“无商不尖”实非“无商不奸”,这不正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经营之道吗?
当美丽的晚霞渐渐淡下去,夜色翩然而至,我们也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大家赞叹着水落坡人的智慧,饶有兴趣地谈论着一天的收获。夜色朦胧中,我们依依不舍乘车踏上归途。走过了水落坡的水韵古街,如同翻开了一本泛黄的相册,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真没想到剪一段时光,让记忆在心底缓缓流淌,确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