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6日
家校社联动 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策略探析
潘姗姗
文章字数:1,98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界限,构建开放、多元、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这对于提升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政策保障。小学阶段,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创新素养培养的黄金时期。近年来,邹平市梁邹小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秉承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打造涵盖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多渠道、多维度、多形式的学生创新素养教育样板,积极探索学生创新素养的滨州育人路径。
  家校社“教联体”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意义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相互影响。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情境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家校社“教联体”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家校社三方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计划,形成教育合力,有效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家校社“教联体”提升学生创新素养难点在探索三方协同育人有效路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
  一是观念差异,三者对创新素养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受传统观念或评价体系束缚,对创新素养认识不统一;二是资源分配不均,家庭在经济、时间、知识资源上有差异,各学校师资和教学设施不均衡,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困难且分布不均;三是沟通协作不畅,家校沟通、校社协作、家社互动均存在问题,各方在目标、利益、课程对接、活动安排等方面存在矛盾,难以形成合力;四是评价体系缺乏统一评价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都不尽相同,这使得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等多维度的素养水平。
  家校社“教联体”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策略
  完善顶层设计,筑牢协同育人之基。顶层设计层面,完善协同育人的制度框架,明确各方责任与协作机制,并建立起定期沟通桥梁,紧密联结家庭、社区及社会资源,编织成一张协同育人的紧密网络。
  发挥家庭力量,点燃学生创新之火。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创新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在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提问、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精神;二是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鼓励孩子展开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三是分享创新经验与榜样故事。共同搜集学习创新人物的故事,让孩子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四是鼓励孩子参与科技竞赛、艺术创作等创新素养活动,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化学校主阵地,培育创新素养之苗。学校教育的使命不仅是知识传授,还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学校有责任为学生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对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行培养。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创新素养培育基石,通过创新课程和跨学科教学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土壤,营造创新氛围、展示作品和举办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渴望;教师培训与发展是提升保障,要加强培训、建立激励机制、构建评价体系和开展实践活动;课后服务是拓展舞台,设计实践活动并安排指导可提升创新能力。
  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教育实践之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一方面要积极挖掘各类社会机构的潜力,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它们蕴含着海量的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可作为学生拓展视野、获取灵感的源泉;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创新理念以及实践场所,能为学生提供贴近现实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感受创新的魅力和价值。
  总之,通过一系列探索,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三维互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全方位、有梯度、渐进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可为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邹平市梁邹小学文宣办副主任。本文为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环境立德树人——家校社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策略研究》研究成果,有删改,课题编号:24-SKGH-190)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