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隆卫报道)9月28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全面提升八大品质——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司法局、滨州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场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滨州仲裁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仲裁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抓工作提升,为圆满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扩大服务领域方面,上半年共立案160件,同比增长20.3%;案件标的额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与此同时,积极为基层治理发挥作用,依托分支机构公益调解物业等基层财产纠纷近800件。在抓好工作质效提升方面,上半年结案146件,结案率达到91%;其中以调解和解方式结案67件,调解率达到46%;继续保持撤销率、不予执行率为零。在共同努力以及各方支持下,滨州仲裁工作上半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均按时序进度完成。
抓党建引领促干事创业。以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为抓手,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握好仲裁工作正确方向;有效发挥党组核心和机关支部堡垒作用,教育和引导仲裁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深入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决守住廉洁仲裁、公正仲裁底线,不断增强为民服务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改进工作作风。5月份,组织仲裁工作人员及部分骨干仲裁员共30余人赴鲁北监狱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现场教学进一步警示仲裁从业人员守牢底线、不触红线,公正仲裁、廉洁用权。
抓“过程管控”促事业发展。进一步排查风险点,健全仲裁案件内部管理流程,在制度层面堵住影响案件质量的漏洞,提升机构案件管理水平。对仲裁裁决核阅制度及重大疑难案件专家咨询制度进行了总结完善;探索建立仲裁裁判指引体系,先后总结发布涉及仲裁管辖权异议、仲裁时效、民间借贷纠纷、租赁合同纠纷、公司注销后债务清偿纠纷等案例,努力发挥对“类案”的指引作用,提高仲裁裁判的可预测性。
抓创新改革促融入大局。仲裁是国际通行的争议解决方式之一,在护航对外开放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国内仲裁工作起步较晚,在涉外仲裁方面与国际同行差距较大;同时受主客观条件制约,滨州仲裁工作基础相较其他地区更为薄弱。今年上半年,立足抓创新补短板,承担市委改革委自主创新任务,积极探索涉外仲裁法律服务模式。在培育和提高涉外仲裁能力下工夫,依托厦门大学举办涉外仲裁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一流涉外经贸、法律专家讲授知识,传授经验,组织近40名仲裁从业人员系统学习涉外仲裁知识,开拓了视野、开启了思路;在增强涉外仲裁影响力上下工夫,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召集本地外商外贸企业召开涉外仲裁工作推进会,全方位推介仲裁制度的优势特点,推广涉外仲裁工作;在搭建涉外仲裁服务合作平台上下工夫,延请有关方面专家成功组建涉外专家法律顾问团,在全省率先与省律师协会仲裁专业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与广州仲裁委签署“四个共享”合作备忘录,为积极推广和开展涉外仲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抓柔性人才引进促层次提升。仲裁实行“专家断案”,抓好仲裁员队伍的职业素养是提升仲裁质量的根本前提。滨州本地法律等高层次人才资源较为匮乏,上半年以仲裁委员会换届为契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做实招引措施,以争取仲裁员来源多元化为手段,实现仲裁员队伍充实提升。目前通过仲裁员资格初审的人士超过560名,接近上届仲裁员总数3倍,其中滨州以外人士超过70%,具有博士学位的27名,其中不乏国内行业顶尖专家,整体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高,柔性引进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抓专业化建设促仲裁服务供给改进。十几年来,立足滨州实际,重点抓了金融领域仲裁工作,针对金融行业,制定了专业仲裁规则,成立了银行业仲裁中心,培养和发展了一批掌握法律知识、精通行业规范、善于解决纠纷的专业人才,在打造金融专业化仲裁方面走到了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总结提炼的《“金融+仲裁”三项创新举措打造金融纠纷化解滨州样板》工作创新做法入选全市“在知爱建”优秀成果案例。在抓好优势特色专业领域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努力开发新的服务领域。4月份在滨州职业学院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仲裁教研中心”,充分发挥仲裁制度特点优势保护知识产权、解决知识产权权益纠纷,促进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
抓内外联动促仲裁制度推广。提高商事合同仲裁条款签订率是扩大仲裁服务覆盖面的基础,前提是更多市场主体了解仲裁、相信仲裁,最终选择仲裁。上半年,以提供丰富仲裁服务为先导,扎实开展“四进”活动,深入企业、行业及园区等基层单位,细致进行法律“会诊”,在风险防范、合同规范、纠纷化解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举办仲裁大讲堂3期,向近百家企业宣讲仲裁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企业防范和化解纠纷能力。在走出去的同时,先后开展“仲裁开放日”活动3期,主动邀请几十家企业以及律师等行业代表走进仲裁、体验仲裁,增强对仲裁制度的了解,提高对仲裁工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