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子强通讯员张宁
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全市获批创建2个省级齐鲁样板片区、2个省级衔接乡村振兴推进区,获奖励资金1.2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打造1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6个市级片区、50个县级片区,其中省级片区数量居全省前列,形成了遍布全市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群,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各县(市)区将按照“54321”工作思路,全力打造滨州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品质滨州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5”,即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4”,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3”,即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2”,即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益;“1”,即建设一批“心安乡村”。
近年来,我市以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抓手。为尽快补短板强优势,今年4月份,市委农办印发了《大力实施“五十百”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五十百”工程,即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创、五提五强(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水平,强化改革驱动、人才支撑、农民增收、数字赋能、长效管护),涉农乡镇(街道)县级以上片区百分百覆盖,打造可学、可看、可持续的滨州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落实这一方案,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任务目标,突出“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积极强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全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点、线、面结合创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效明显,整体呈现出了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业态连片融合、组织连片共建4个明显特点。
片区创建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在环境提升方面,各县(市)区通过片区创建,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面貌焕然一新,擦亮了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其中,沾化区下河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现300户以上的村公厕全覆盖;实施东王等11个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改善农村水体及人居环境;实施和美乡村连片治理,打造刁家—东张—青城和美乡村片区,对马新河7.5公里进行清淤、拓宽,建设农业生产路7500米,疏浚东部片区河道1200米;依托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对4000米下利路进行提档升级;投资800万元实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全面完成27个村农村供水提质改造工程。
惠民县淄角乡村振兴片区高标准建设和美乡村,对解家、淄角、焦吴3个村及部分路域实施绿化提升,种植乔木985棵、栽种灌木7.83万株,清理建筑垃圾50余处,清理“顽疾”83处,实施路域治理25公里,农村整体面貌全面提升。
阳信县水落坡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针对基础设施短板,围绕村庄道路硬化、亮化提升、水利提升以及村庄环境整治等8方面40条问题持续发力,发动群众参与村庄绿化、残垣断壁整治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后解决乱堆乱放、污水乱排、残垣断壁等堵点痛点80余个、群众身边“小事”200余起。
产业振兴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成效
在产业发展方面,各县(市)区把产业振兴作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有的把全市规上企业放在片区建设当中,有的发展党建微工厂模式,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大力吸引人才,进一步激活了乡村产业,真正将和美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成效。
其中,高新区小营乡村振兴片区依托愉悦家纺建设家纺服务中心,辐射带动片区内12处家纺代加工点发展,实现300名妇女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带动人均增收4万余元;依托欣悦大健康、沿黄生态、北部万亩生态林等资源优势,打造康养休闲旅游产业,带动麻家、道旭、和睦等5个村建设特色民宿、户外露营地,打造市民的“氧”生福地;依托黄河谣植物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周边村居建设日光大棚38个,带动就业30余人,人均月增收4000元。
滨城区徒骇河流域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共富片区锚定“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主要发展优质小麦、果蔬种植与休闲采摘等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标准大棚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尤其是以西辛庄村、游家庄子村等4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智农生态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构建起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沾化区冯家乡村振兴片区引进总投资超10亿元的水产加工企业5家,年可加工鲈鱼、虾类、海参、海蜇、带鱼7000余吨,带动就业1150余人。
无棣县车王乡村振兴片区以桑产业、果产业为核心,发挥古桑资源优势,打造桑果田园特色品牌,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先后建成“千年古桑园”“百果园”“晟桑农庄”等农业园区,片区内的桑葚、葡萄、桃子等农产品远销海外,村民收入明显提高。
阳信县金阳乡村振兴片区高标准建设百年梨园、现代梨园、梨产业智慧中心、梨产品深加工、“水韵梨乡”国际乡村度假区等发展板块,全力推动梨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整合资金102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大棚11个,采取“村党支部+共富合伙人+农户”的运营模式,打造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联村共富”示范点。
博兴县锦秋乡村振兴片区依托麻大湖、草柳编等特色产业资源,以湾西路、老博安路、清河二路为纽带,全力打造麻大湖国家湿地公园、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麻大湖淡水渔业文化产业园“三大园区”,构建了“草柳编+互联网+电商”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店子乡村振兴片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对片区村庄及2个农业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构建了西红柿种植特色产业走廊,大杨现代农业产业园、西红柿产业示范园,年产西红柿、五彩椒等鲜菜3.4万吨,总产值达9.8亿元;大杨村通过示范园建设,实现基地社员收入提高20—25%,辐射带动基地周围农民收入提高15—20%。
“文化+”融合新业态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业态融合方面,各县(市)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突出优势特色,打造“文化+”融合新业态,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其中,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乡村振兴片区以建设“和美乡村·大美里则”为工作目标,依托依托黄河文旅片区、有机蔬菜片区等资源优势,按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休闲度假、游园采摘、旅游观光、团建研学等多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里则路径”。
滨城区三河湖乡村振兴片区聚焦“三河福地,五彩水乡”发展主题,奋力打造“五彩产业”:蓝色——河湖胜境·水云游,规划建设“爱心岛·红沙滩”“萌宠乐园”等主题项目10余个;黄色——陶令归园·蝶恋花,种植30余个种类的菊花2000余万株,实现菊花药用研发、种植和深加工一条龙;绿色——果禾飘馨·沁园春,建设占地3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占地450亩的高效葡萄种植基地;紫色——耆英颐养·临江仙,以中药材资源集聚区和滨城区中医药康养为重点,打造“三河湖畔定三生”项目;红色——党旗映照·满江红,打造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产学研体验基地和红色文化体验带。
邹平市青阳乡村振兴片区以8公里的醴泉峪为轴线向两岸展开,群山环抱,曲径通幽,有山有水,有河有溪,有林有地,有寺有祠,有名泉有温泉,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醴泉模式”。
创新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在组织共建方面,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持续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其中,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乡村振兴片区坚持“渤海红帆”领航,实施“1+6+N”党建品牌创建工程,推动实现“一村一党建品牌”,成立2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健全12345便民服务热线快速反应机制,坚持关口前移、主动服务,引导群众树立“有问题找镇村干部”的理念,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得更快更好。
无棣县碣石山乡村振兴片区打造乡村善治示范区,以“心安家园”建设为目标,用好“五源治理、六情分析”法(诉源、警源、访源、心源、网源,社情、民情、警情、访情、法情、舆情),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以“三治”融党建,打造“碣说好”基层治理品牌。
惠民县清河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围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就业带动、巩固成果”6方面内容,把群众需求作为创建工作根本出发点,探索创新“1+4+N”工作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创建合力;以“共建共治共富共享”思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过程管控,完善N项机制保障),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邹平市好生乡村振兴片区依托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基础,打造乡村振兴赋能中心,承担片区运营管理、双招双引、农旅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全面负责片区建设以及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管理,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一站式、专业性、规范化”服务。
博兴县店子镇大杨村以西红柿产业为基础,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高校+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滨城区三河湖镇王素先村探索开发“入户体验式”研学项目。
阳信县水落坡镇刘古良莳光村打造乡村艺术馆等“一街一带七景”。
无棣县车王镇朱高社区康美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叫响“五彩护童”未保品牌。
沾化区下河乡青城村以大棚冬枣设施农业种植为主导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惠民县清河镇牛王店联村积极争创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