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11日
滨州向“新”求“质” 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裴成龙 通讯员王杰杨宝勇宗伟朋
文章字数:788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我市锚定主要海洋产业,紧盯重点涉海项目,挖存量、扩增量,双管齐下、共同发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眼下,在位于沾化区滨海镇的渤海水产育苗(山东)有限公司,培育的“科海1号”南美白对虾虾苗即将投入市场,该品种抗病性好,生长速度适中,深受养殖户欢迎。近年来,滨海镇充分发挥沿海资源优势,不断夯实“南苗北育”工程,深化“繁育推”养殖模式,加快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利用“小虾苗”撬动“大产业”,“传统养殖”变身“现代渔业”;利用“小盐粒”转动“大发展”,推动盐业技术升级,“万亩盐田”变身“海上盐仓”,逐步形成了“上风中光下渔底盐”的绿色发展模式。
  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加速崛起。在无棣县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很多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纯度水,为解决园区企业淡水资源紧张等问题,无棣县依托地理优势“向海洋要水”,投资建设了山东鲁北碧水源日产15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可满足园区60%企业的生产用水需求,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总治水成本3000多万元。山东金海钛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世光介绍:“我们企业原来用水都是采用的地表水和自来水,从碧水源项目投产之后,现在每天给我们供水16000立方米左右,占我们生产用水的50%以上。”目前,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一期项目年产能达1800万吨,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创造再生水源超5000万立方米,为工业生产补足“水分”。
  据了解,我市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一应俱全,涉海经营主体1620家,建成了2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以海洋化工、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为主导,海水淡化、海工装备、生物医药多点突破的良好发展格局。下一步,我市将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紧盯85个重点涉海项目,加大海洋经济产业链招商力度,深入开展“五经普”海洋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调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