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惠民县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书会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惠民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加强胡集书会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秉持“曲艺+”理念,坚持系统性谋划、整体性保护,从建设基层阵地、创新传播形式、壮大人才队伍、加强要素保障、深化元素融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曲艺生态,推动胡集书会这一活态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繁荣发展。2024年胡集书会,共策划举办13项主题活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集聚63个曲种296个节目415名艺人,“乡风曲韵”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长期落户惠民,营造了新时代曲艺“新盛景”。
建设基层阵地,厚植群众基础。发挥胡集书会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优势,惠民县倾力搭建各类曲艺阵地,把“胡集书会”作为曲艺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依托每年正月各地曲艺艺人汇聚胡集镇铺摊说书的传统习俗,搭建曲艺大舞台和若干小书场,开展擂台赛、名家新秀专场等系列曲艺展演活动,打造沉浸式听书观展体验。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文艺演出先后三次走进胡集,数十个小书场百余名艺人同步开讲,曲艺盛况再现。同时,不断延展曲艺新阵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成胡集书会文化展厅、曲艺公园和线上展厅,直观展现胡集书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发展历程和时代内涵。建成胡集书会小书场和曲艺公园,进一步繁荣和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如今,胡集书会已经成为全国曲艺艺人的精神家园,也成为越来越多群众寻找乡音乡韵的最佳目的地,每年前来说书打擂的艺人上百人,听书赶集达十余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每年对书会进行广泛宣介,成为春节期间民俗节会的典型代表。
加大数字供给,创新传承方式。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惠民县于2021年首次将800年书会由线下转为线上,探索打造全国曲艺网络展播平台。2021-2024年,每年正月十一至十四进行全国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分历届书会精彩集锦、曲艺精品专场、曲艺新人新作专场、少儿曲艺专场等板块,从刘兰芳等知名老艺术家,到大学生艺术团、少儿曲艺班等曲艺新秀,从观众熟悉的相声、快板、评书、山东快书,到极具地域特色的四川清音、彝族阿细说唱、鄱阳大鼓等,展现了新时代曲艺事业百花齐放繁荣景象,让观众身临其境、大饱耳福,全方位满足了不同群体对曲艺的欣赏需求,实现了数字化文化产品的有效转化和供给。4年间,全国各省市154个优秀曲艺节目陆续登上网络展播平台,推出曲艺新秀和新苗300余名,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次年均突破300万。同时,在抖音、微博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曲艺短视频180个,胡集书会古韵发新声,实现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传播。
培育曲艺新苗,壮大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是实现曲艺事业薪火传承的根本保证。惠民县实施“名师育才”工程,在部分中小学开设曲艺课程,连续10年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在小学开设曲艺课,课程以西河大鼓和木板大鼓为主。寒暑假期间,开设曲艺新苗培养班,聘请专业老师和艺人走进校园传授曲艺,培养“小学生艺人”300余名,《家风家训》《长征》等曲目在学生中广泛传唱创演。探索研发曲艺教材,制作“胡集书会”校本教材,做到教材、教师、场地、器材、经费保障五落实,为曲艺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联合开办曲艺竞赛,2017年胡集书会擂台赛增设“曲艺童星奖”,鼓励少儿曲艺新人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优秀少儿曲艺新人“挑大梁”“当主角”,着力将胡集书会打造成高水准青少年曲艺展示交流平台。经过十余年培育,曲艺班的学生们多次在全省少儿曲艺展演、胡集书会擂台赛及优秀曲艺作品网络展播中斩获金奖。曲艺教师同步开设网络课程,更多群体开始了解曲艺、爱上曲艺,为实现曲艺文化的生生不息接续奋斗。把人才培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组织少儿曲艺新人成立曲艺传承志愿服务队,节假日期间走进社区、村庄开展“送曲艺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根基。为实现曲艺事业长效发展,惠民县不断健全完善支持曲艺发展的制度机制,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曲艺发展格局。加强资金保障,设置专门经费,推出“政府买单送书下乡”运作模式。自2007年起,连续组织实施送书下乡服务,固化“村委点单、艺人接单、政府买单、村民评单”运作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曲艺盛宴。进一步拓展书会外延,深入挖掘书会蕴含的经济价值。增设“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销会、民间秧歌展演、摄影美食展等活动,把曲艺小舞台扩容为文化、经贸大舞台,全县“山东手造”项目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通过“财政保障+社会资本”,最大限度保护了胡集书会“买书卖书”的原始文化业态,调动了艺人积极性。借助胡集书会强大的IP流量,变“舞台”为“柜台”,推动了手造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融合多重元素,激发强劲动能。惠民县通过“曲艺+旅游”“曲艺+产业”“曲艺+文明”等举措,不断推动曲艺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化产业、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曲艺+旅游”,开展“书会进景区”活动,在孙武不夜城、魏集古村落、魏氏庄园等景区增加曲艺演艺活动,2023年惠民县接待游客429.8万人次,同比增长208%。今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惠民县各旅游景点再次开启“人从众”模式,充分带动旅游消费,实现曲艺传承与文旅融合双赢。实施“曲艺+产业”,推动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集曲艺创演、交流、体验、研学、产业于一体的“胡集书会传习中心”文旅综合体,项目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建成运营后将成为曲艺之乡新地标。实施“曲艺+文明”,在胡集书会传承保护中创新性融入“胡集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先后评选典型人物400人,挖掘培育品德优尚、爱岗敬业的榜样典型,创作“胡集好人”事迹小剧小戏并广泛巡演,年惠及群众5万人次,以榜样力量形成传导效应,探索出了传统曲艺文化助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
胡集书会作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沃土的艺术代表,未来将坚持为人民创作的导向,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带动惠民曲艺生态整体提档升级,以“文化之力”助推惠民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惠民县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