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滨州工业发展历程、特点与经验启示
窦慧慧王伟刘桂杰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强盛的根基,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具体体现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滨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从工业兴市到工业强市,工业经济成为重塑滨州城乡面貌的核心力量,为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滨州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手工业到传统工业再到现代工业,从生活用品到工业装备再到高科技产品,滨州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跨越,大抵经历了四个阶段:工业萌芽阶段(1949-1978年)、快速起步阶段(1979-1991年)、高速成长阶段(1992-2012年)、加速转型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发展环境和经济运行压力,滨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克难攻坚,奋力前行,呈现“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滨州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品质滨州建设为主线,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升。比如电解铝及铝深加工,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发展铝型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高端铝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逐步改变了以棉纺初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毛纺织、家纺高端化发展,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2013年到2023年,滨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名义增速约为3%,工业增加值占全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5.68%转为37.5%,标志着滨州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
  滨州工业发展特点
  当前,滨州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引,坚定不移调优转型路径、调优经济结构、调优产业层次,把“工业立市、实业强市”牌子擦得更亮,发展迎来了新变化。
  工业结构越来越优。滨州工业发展经历了前慢后快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初加工产品企业、附加值低工业企业占据绝对优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纵深推进,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暴露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植新质生产力,绿色转型成效明显,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前景广阔,产业不断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更加突出。2023年,滨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1.4%,比2012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科创品质越来越高。近年来,滨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打造了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魏桥国科研究院为核心,集“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渤海科创城,构建了“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格局。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2%,列全省第一位,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65.8%,连续2年位居全省首位。新获批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院士工作站5家;新获批中欧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两个“国字号”平台,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2023年,滨州有53项产品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其中22项来自新材料、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等正在加速崛起的新兴产业,越来越多高附加值产品在滨州落地。
  服务品质越来越好。滨州积极提供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颁布实施《滨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构建起亲清政商关系。创新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举全市之力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贴心服务,用心用情助力企业圆梦滨州,全力助推招商引资提质、项目建设提速、工业经济提效。制定全省首个并联审批地方标准,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98%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窗受理”全覆盖,“滨周到”服务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氛围日益浓厚,打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滨州已成为创业创新创造沃土。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让老百姓满意”的法治建设理念,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规规章30余部,推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全国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成色。
  经验启示
  滨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探索符合滨州市情的工业发展道路,由粗放型发展向科学集约、提质增效方向转变,不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滨州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既有从业者抢抓市场机遇的主动,也有政府部门的靠前服务和护航助力。
  党的领导是根本。滨州7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表明,滨州工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不管是企业承包制改革、乡镇企业崛起、国企改革、扩大开放,还是新型工业化建设、产业结构转型,都是党领导全市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滨州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
  因地制宜是基础。工业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推动新型工业化,不能盲目跟风。滨州以纺织、高端铝、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型工业化并不是要摒弃传统产业,而是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寻找产业转型新机遇,紧紧抓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顺应发展大势选准产业链布局突破口,有选择地布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市场化发展是关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滨州工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一系列重大转变,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比如,20世纪80年代,为激发企业活力,滨州推行企业改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措施意见等,不折不扣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进企业改制工作,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了产权关系、责权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活力不断激发,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起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纵深推进,滨州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正处在加快建设新型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更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以市场化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
  科技创新是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滨州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打造了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的科创片区,为滨州工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在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工业加速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滨州是黄河文化、齐文化的交融地,也是一方红色沃土,孕育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滨州人民在“老渤海精神”激励下踏实努力、积极进取、干事创业,70多年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培育出了约50万个市场主体。滨州将继续聚焦“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增创制造强市新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强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扩容增量,加快建设品质滨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作者单位:滨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