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邹平市蹚出城乡融合繁荣发展新路径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淑霞通讯员赵泽皓王群报道)近年来,邹平市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并持续强化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加速释放乡村潜能,协同城乡关系发展,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以人为核心,创新“有家有业有温度”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农民向城镇集中,“有家”宜居。邹平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以棚改工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引导边远村向镇街驻地适度集中,配备相应的教育、医养、交通等资源,让农民入住高质量社区,逐步实现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生活市民化。近年来,邹平累计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97个,惠及农村群众近10万人,为城乡长远发展留出更大空间,推动了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
  产业向城镇集中,“有业”宜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思路,引导核心产业链条升级、延伸向镇区落地,形成产业落地、农民搬迁、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的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布局与城镇空间结构的融合。深入推进九大工程建设,在全域实施“实体强村”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邹平市858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6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75:1。
  资源向镇区倾斜,服务“有温度”。坚持优质资源向镇区集中,着力让农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全力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乡镇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有力地保证了乡镇教师待遇和优秀教师数量。邹平市16处镇街卫生院、299处卫生室全部达到省规范化建设标准,并纳入3个紧密型医共体共同管理。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成功创建山东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省养老服务创新试验区。
  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品质双提升
  以“旧改”为主,城市变新。邹平市加快南部城区、老城区、经开区“三区”联动发展,全面推进五大片区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1.5平方公里。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推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投资8.6亿元对203个老旧小区从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房屋功能、改善景观环境、完善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造,改造面积共164万平方米,惠及1.6万余户群众。
  以“新建”为辅,民生稳增。邹平市打造智慧化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全国领先建成运行了全领域、全流程线上帮办代办系统,节约了企业群众办事和政府运行的成本。新建改建21条主干道路,大力发展智能公交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投资10亿元,开展“暖冬”行动,实施232个小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新建“智慧中枢”,加强对供热行业监管,实现24小时全时段供暖和智能调控供水温度,实现无人值守的“智慧供热”。
  以产业为支撑,产业聚和效应带动产城融合发展
  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深化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带来大量就业岗位,众多劳动力主动涌入城镇。围绕产业、项目,邹平市相关部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高档住宅、配套宿舍等,实现入城农民就地城镇化。产业聚集人口,人口带动内需,产城融合模式的深化推进,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的聚合效应。
  推进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倒逼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邹平市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把土地整建制流转给种粮大户,加快规模化、社会化、智慧化农业生产,在释放更多劳动力涌入城镇就业的同时,解决“农民外出打工,谁来种地”的难题。目前,邹平市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率突破75%。坚持科技赋农,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农业智慧化平台,引入“梁邹智农”小程序,覆盖农田40万亩,亩均增产5%,实现农业降本增效。创新“1+4”土地经营模式,以党建引领,推广“合作社+农户+供销社+金融”四位一体的新型土地经营模式,有效破解“集体穷、支部弱、农民散”问题,5个试点镇162个村村民亩均土地流转收益增加300元,村集体平均增收24.7万元。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