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淑霞李默报道)11月8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身边的变化——基本公共服务品质提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专场获悉,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全面推进“12158”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聚焦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让群众获得感更强
  我市锚定环境品质更美目标,抓细抓实“12158”民生实事工程,积极擦亮生态文明“金字招牌”,有效繁荣生态文化,全面提升公众生态素养,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屏障。
  狠抓“12158”民生实事工程,4项主要任务均超序时完成。助力乡村生态振兴,115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部开工建设,目前40个村庄已完工。138处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实现动态清零。保障群众安静生活环境,黄河小区等16个城市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项目已全部完成安装。实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分级管控,对39家重点行业企业进行绩效分级管控,鼓励企业提标升级,扩大A、B级及引领性企业数量,实现对企业的科学管控、精准服务。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市控及以上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10月28日至29日,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在济南召开,市生态环境局应邀在数字生态文明论坛做经验交流发言。会议期间,为第四批省级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单位进行授牌,我市无棣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邹平市西董街道荣获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惠民县)、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沾化区、无棣县)、3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滨城区、博兴县、邹平市西董街道办事处)。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升群众生态文明素养。联合市电视台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热点,策划制作了《环保为民在行动》栏目51期,《扬尘曝光台》小视频93个,通过正面宣传、反面曝光,助推群众身边环境问题有效改善;高规格选树省级第五批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55名,成功举办2023年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滨州站)——生态趣味运动会;高水平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截至10月底,全市8家环保设施单位共开放42次,接待1900余人次。
  聚焦污染防治攻坚,让群众幸福感更足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气”质不断提升。聚焦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遏制反弹十大专项行动,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协同管控,实现PM2.5与臭氧“双控双减”。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快速联动机制,依托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实现问题快速交办整改,共处置各类大气污染问题2000余个。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修订。每日会商分析研判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压实属地责任、行业主管责任、部门监督责任;对重点区域开展不间断包保帮扶,问题整改不过夜。截至9月底,全市PM2.5实现38微克/立方米,优良率实现53.1%,综合指数实现4.55,分别较第一季度改善25.4、11.7、26.2个百分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成常态。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水质持续改善。按照“巩固、托底、提升”的思路,确保7个国控断面保持“优Ⅲ”水质;深入开展水和海洋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确保水环境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治水攻坚保持全省前列。强化对重点流域沿线污水处理厂、涉氮直排企业的监督检查,不定期开展飞行监测和徒步摸排,加密监测重点污染源,督促改进工艺,进一步降低外排水总氮浓度。实施“净滩2023”专项行动,组织排查整治岸线岸滩垃圾和污水直排问题,维护126.44公里海岸线岸滩清洁。截至9月底,国省控优良水体比例保持63.6%,国省控断面全部“消Ⅴ”;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不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重回身边。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守牢安全底线。持续巩固提升土壤治理,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157个,更新确定13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100%覆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群众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实守护。
  聚焦环境监管模式,让企业发展环境更优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集聚环境要素,紧扣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创新执法监管新模式,推行“执法+服务”,以智慧监管实现“良治”,以靶向监管实现“精治”,以柔性监管实现“护航”,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持续提升。
  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家成就梦想。深入开展“绿色护航·2023助梦行动”,将支持服务与企业需求充分融合,对重点企业上门提供环保政策和技术指导帮扶,推动企业开展污染物排放深度治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资金、山东省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的保障作用,积极向企业宣讲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的企业,组织专人全程跟踪帮扶,解决企业治污技术难题。作为全国首批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试点城市之一,滨州市深度探索环评报告表与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并联审批”模式,推行“1+N”排污许可执法检查清单,办理时限由串联40个工作日压减至并联20个工作日,经验做法被生态环境部推广。投入上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7391.5万元,帮助京博石化、亿利新材料等9家企业开展涉及VOC治理、焦化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有效促进企业治污技术升级和污染物减排。
  不断加大柔性执法和帮扶执法力度。持续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生态环境执法,综合运用联合执法等方式,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帮扶行动,一次检查纳入多项任务,精简检查频次,实现进一次门、办多项事,不断提升依法治污水平。大力推行包容审慎差异化监管。实施“正面清单”制度,动态筛选142家守法经营、信用良好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不断提高非现场执法手段使用率,用好智慧平台等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2023年非现场执法比例提高20%。柔性施行轻微违法行为“免罚”制度,列明16类“免罚”情形,对企业“无心之失”且未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予以“容错”,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助力企业生存发展。
  持续加强环境安全风险防范。加强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队伍建设,全市共配备30余名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专职人员,实现定人、定岗、定责。印发《全市环境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年行动方案》,紧盯167家较大、重大风险源,39家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7个化工产业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导检查,指导各县(市、区)积极推进隐患排查整治,形成点、线、面全方位管控。聚焦生态环境领域安全检查,深挖环境风险隐患,形成详细台账清单。每年列支安全检查专项经费,聘请专家开展检查。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企业2000余家,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1425个,形成“排查、治理、核实、销号”的闭环模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