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溺水施救有技巧 上岸复苏要有序
滨医附院专家支招“溺水救援+疾病预防”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实习生韩学玮通讯员张莹莹
  夏季,不少市民喜欢“野泳”。但野泳虽然过瘾,风险也并存。每年夏季,都有人因溺水而失去生命,酿成悲剧。
  那么,溺水该如何防范?一旦身边有人溺水、该如何施救?对此,记者采访了滨医附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斌,请他为大家介绍溺水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溺水施救有技巧,切勿造成二次伤害
  “急诊科每年都会接诊溺水患者。很多时候,溺水其实是可以避免的,首要就是绷紧安全线,做好预防。”孙斌说,“不要到不熟悉的水面或者没有安全措施的水面去游泳,不要对自己的游泳技术过于自信。”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溺水情况,应该如何正确施救呢?孙斌根据两种情况给出了施救建议:第一种情况,是采取措施尽快让溺水者脱离水面。“如果患者溺水处离岸边比较近,施救者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向溺水者抛出绳索、衣物、树枝等,把溺水者拖上岸。”孙斌说,但要注意的是,树枝等硬物不要直接朝着溺水者伸过去,要从侧面靠近溺水者。因为诸多溺水者在溺水状况下,身体会发出无意识的求救反应,直接向溺水者伸出硬物,容易对溺水者造成二次伤害。如果溺水者处于离岸边较远的位置,可以向患者扔出水桶、矿泉水瓶等具有一定浮力的物体,帮助溺水者进行自救。
  第二种情况,是施救者直接下水施救。“首先必须强调,施救者一定要受过相应的训练,或者有一定的经验才可以去施救。”孙斌说,“一定要在确保自身安全,有施救能力的前提下,再去施救,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另外,直接下水施救,应从溺水者的背面或者侧面接近他,防止溺水者在无意识的挣扎过程中,对施救者造成二次伤害。当把患者施救上岸之后,要进行紧急救护。“从目前的资料看,绝大多数溺水幸存者,都是在上岸后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救护。这个救援黄金时间,一般在4到6分钟之内。”孙斌说,如果能够实现有效救护,溺水者的存活率能达到50%以上。但如果超过十分钟再进行施救,溺水者生存的机会就会变得渺茫。
  上岸复苏要有序,切勿失序误时间
  对于溺水者上岸之后的救护,孙斌介绍,通常要遵循“ABC”原则。A指的是Airway,即通畅溺水者气道;B指的是Breathing,即维持溺水者呼吸;C指的是Cpm-pression,即保证患者的身体循环。
  “首先要判断溺水者有无意识,如果溺水者已经失去意识,就要立即开放患者气道,将其口鼻腔里的杂物清除。”孙斌说,然后进行通气,进行2到5次的人工通气,再按照30:2的比例进行按压—通气的循环动作进行心肺复苏。按压的时候要找准位置——在人体胸骨中下段、双乳头连线的交叉点,按压保持每分钟100到120次,深度一般为5—6厘米。
  市民在救援时,可能会有一个误区:要为患者控水。“有的市民从影视剧上看到,救护人员把溺水患者倒置或者放到膝盖上进行控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会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孙斌说。
  从研究来看,控出来的水主要是胃里的水,对溺水者影响不大。溺水者呼吸道里的水很少,很容易被身体吸收,不会产生阻碍呼吸的作用。“所以,如果在救援开始盲目地去帮助溺水者控水,反而是在浪费时间,不恰当的控水还会造成误吸等情况。”孙斌说,“此外,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前,要一直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不要停止、不要放弃,这样能为溺水者多带来一些生的希望。”
  夏季疾病要注意,及时就医保健康
  另外,夏季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对于夏季常见疾病的预防,孙斌也给出了建议。
  “夏季的特点是高温,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要比其他的季节更高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要格外留意。”孙斌说,“原先服用的药物一定要按时、按规律服用,还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注意避暑,不要因过于节约舍不得开空调降温。”
  另一个在夏天急诊经常遇到的症状,就是消化道疾病。夏天天气炎热,食物的保鲜会有一定困难。尤其大家在这个时候喜欢吃烧烤、喝啤酒,万一吃到变质的食物,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因此,提醒大家注意清洁饮食,外出吃饭时尽量选择一些有口碑好、经营正规的饭店。”孙斌说。
  此外,孙斌还建议市民在早晚比较凉爽的时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出现胸闷、胸痛、头疼、恶心、呕吐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症状,要及时拨打120来医院就诊。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