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下河乡大棚冬枣“三型转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郭刚通讯员丁鹏冯亚飞报道)沾化区下河乡持续聚焦冬枣“双增双提”工程,紧紧围绕“产业增效、枣农增收”两大主题,充分发挥“两特一优”种植管理模式,着力打造民生型、品牌型、生态型大棚冬枣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大棚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打造民生型冬枣产业,把牢冬枣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政策支撑助推产业转型。通过多范围、广渠道强化现代设施农业、品种改良宣传,增强群众自我革命意识,打好“大棚冬枣”+“沾冬2号”组合拳。同时,以打造冬枣示范园区为重点,发挥点、线、面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冬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下河乡2023年沿路两侧冬枣大棚提档升级扶持政策》《下河乡2023年沾冬2号嫁接改良实施方案》,层层压实责任,明确任务目标。沿路大棚提档升级乡政府每亩扶持3000元,农户自行承担500元,嫁接改良“沾冬2号”乡政府每亩扶持1500元。
  支部引领赋能产业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在产业升级上,先行一步、先试一批。党员在生产技术上先行探索,逐步提高“沾冬2号”种植水平,形成支部示范引领、党员带头发展的良好势头。由点及面推动示范园建设。现有大棚冬枣示范基地3处,即庞家村大棚冬枣示范基地、青城村大棚冬枣示范基地和郭宁精品冬枣园。其中,青城村、庞家村大棚冬枣示范基地均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为实施主体。
  ■打造品牌型冬枣产业,构建冬枣产业转型升级体系
  立足“早”字,设施大棚全面升级。对庞家—青城沿线大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老旧大棚300亩。投资160万元对郭宁冬枣示范园区30余亩大棚进行高标准提升,新建双面坡棉被棚、单面坡棉被坑棚,同时对大棚进行增高、更换全钢结构棚顶和新换大棚膜。在2022年秋冬提升的基础上继续对青城示范园区进行提升,新建全钢带天窗、水泥钢架带天窗结构春暖棚,配套生物防治技术和肥水一体化工程。
  立足“精”字,冬枣品质扩质增效。召开大棚冬枣春季管理技术暨“沾冬2号”嫁接改良部署会议,开展“冬枣田间课堂”培训活动,邀请区冬枣办专家对枣农进行轮训,组织枣农就大棚管理和沾冬2号改良等重点内容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培训活动6次,外出学习2次。同时,外聘专家解决群众嫁接沾冬2号后续管理问题,采取每周到村到地块进行技术指导的方式,彻底解决种植技术难题。
  立足“尖”字,擦亮大棚冬枣品牌。抢抓大棚枣花提前盛开机遇,通过摄影绘画风采展等,打好大棚冬枣销售“预热战”,提高下河大棚冬枣美誉度和影响力。投资100万元打造青城党建领航乡村振兴馆,对原有党史馆进行升级改造,新增面积150平方米,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主线,深挖大棚冬枣发展史,全面擦亮“大棚冬枣之乡”新名片。
  ■打造生态型冬枣产业,夯实冬枣产业转型升级底蕴
  充分发挥“两特一优”种植管理模式。“两特一优”即特殊的土壤资源、特色的冬枣大棚和优良的树形结构。土质为砂质土壤和碱性土质,冬枣色泽光润、果形漂亮、口感酥脆,较正常上市期提前20天;大棚冬枣棚高3.5米,棚顶坡度较缓,雨水通过固定钢丝流入棚内,提升棚内土壤水分;冬枣树形全部为“开心形”树形,只保留5-6个侧枝为坐果枝,产量高。
  高标准打造和美乡村。立足放大冬枣绿化资源优势,在大棚冬枣主产区东部8个村,整合资金1300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及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打造大棚冬枣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高标准推进青城、东张2个省级,下河、庞家、刁家3个市级,楼子、东刘、官灶、东李、西李5个区级美丽乡村建设。
  扎实推进绿色科学管控。实施绿色科学管控,推广新技术集成应用、新模式栽培管理,减少农药使用率,实现生态环境“减负”目标。在青城大棚冬枣示范园、东张村郭宁精品冬枣园内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深开沟”沃土工程等10项新技术,推进安装杀虫灯、黏虫板、黏虫胶、无纺布等绿色防控措施应用。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