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看人民至上
——以张思德精神为例
  侯国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虽然这些宝贵精神产生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是其中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彰显的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被放在最为核心、最为紧要的位置。这表明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将继续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张思德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的“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让我们对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有了更直观认识。学习张思德精神,能进一步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价值。
  为民服务的青年典范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不惧牺牲的英雄模范数不胜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践行“人民至上”伟大情怀。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但是他的事迹与一个政党的根本宗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与“为人民服务”蕴含的历史价值一脉相连。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在追悼会上的讲话,深深刻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心中。张思德精神,是将“为人民服务”刻印在行动上、思想上的理论升华,其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弘扬。
  人民至上,不惧牺牲。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人民群众就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历史命题的历史价值。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张思德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中,母亲因病无钱医治,在张思德7个月大的时候去世。跟着养母长大的张思德吃着“千家奶”、穿着“百家衣”长大,他盼着能为革命做点事,为人民做点事。加入红军队伍后,张思德很快展现出英勇善战的精气神。在嘉陵江战役前期,面对没有船只无法渡江的现实情况,张思德只身游到对岸,用镰刀割断缆绳,牵了两条船回来;战场上,在右腿中弹的情况下,他坚持与敌人战斗,毫不畏惧……只要是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张思德毫不惧怕。
  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就是坚守人民情怀。在战场上,张思德能做到与敌人殊死搏斗毫不畏惧;在长征路上,张思德能做到全心全意、任劳任怨。1944年,中央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编,领导找到张思德,希望他从班长做回战士。张思德爽快答应:“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从容淡泊、不声不响,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一位普通士兵的高尚灵魂。
  行家里手,奋勇当先。1944年9月5日,张思德烧炭时遭遇炭窑崩塌。危难之间,他把战友推出窑洞,自己却被压在里面,牺牲时年仅29岁。1945年9月8日,正值中共七大召开之际,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演讲,这也为“为人民服务”宗旨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把你记在心里。”为党的事业全心全意、奋勇当先、争先夺秒,张思德这个普通的名字,也与一个政党紧密连在一起。
  人民至上的政治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坚持人民立场,诠释政治初心。
  人民传承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历经百年沧桑,政治初心从未动摇。张思德的事迹正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深刻诠释。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
  平凡铸就伟大。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奉献生命,其中不乏伟大人物。而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他的世界观中,“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在平凡岗位上,张思德任劳任怨,诠释着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的价值理念。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次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张思德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佐证平凡与伟大关系的有力论据。
  初心筑牢担当。张思德是名普通的战士,但是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如磐石,其事迹展现出的担当精神值得学习。党章开宗明义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任何时候,“为人民服务”是摆在第一位的。在张思德之后,有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断涌现,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初心激励着他们前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在一代代传承。
  坚定人民立场。立场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党始终代表人民,党必然选择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立场,在于将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于第一位,在于攻克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持人民立场中,明确发展方向,在根植人民、造福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中续写新华章。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从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深厚情怀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进一步深刻阐述。新时代,学习张思德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重要意义。
  践行初心使命,人民利益为上。张思德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叫干啥咱干啥”,也用生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8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革命年代,毛泽东曾目睹老百姓悲惨的生活,在为《政治周报》创刊号题写发刊理由时写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新时代,党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疫情防控,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再到抗震救灾,生动诠释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奠定初心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拓宽群众基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也阐释了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面对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党始终把人民愿望作为政策依据,在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把顶层设计与人民需求统一起来,在补齐民生短板中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中树牢群众观点,收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汇聚起强大精神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概述了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果,过去没有解决的难题,在这十年有了突破,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也有了全新的进展。这些“大事要事”也正是老百姓牵挂的小事和心事,中国共产党走到群众身边、挂念群众所需、提升群众满意度,在拓宽群众基础中夯实人民至上的思想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发扬着张思德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并非是专门为张思德题写,而是为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默默作出贡献的无数英勇战士题写。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始终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干2023,就是要满怀大干一场的信心,真正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志,把为民造福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最重要的成绩,在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坚持人民至上,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作者为中共滨州市沾化区委党校讲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