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贾琦
金秋时节,在沾化区大高镇各村村两委办公室、群众的房顶上和沟渠坑塘边的闲置荒地上,随处可见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
据介绍,这是大高镇大力推进以公共建筑屋顶及闲置荒盐碱洼地为主,群众房顶为辅的光伏发电项目。2022年,全镇共规划建设130.75亩光伏电站,日发电量可达37700度,日均收益14950元,全镇40个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切实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题。
近年来,沾化区大高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围绕绿色发展基地定位,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积极主动谋划,用好用活政策资源,将光伏发电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农村集体建筑屋顶、闲置荒地、充足光照等资源条件,率先在起步区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动力”,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铺就创业致富增收“阳光路”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冬枣种植”“奶牛养殖”双轮驱动是该镇长久以来的产业发展模式,该镇聚焦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渠道较窄等增收难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党建引领助推产业高点引领。组织相关人员及人大代表深入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经验,召开11次研讨会研究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组织编订《大高镇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大高镇光伏开发促进村集体增收工作方案》。
支点发力撬动产业稳健起步。利用马坊村西南一处20.75亩闲置土地,高标准建设905.76千瓦村集体经济增收试点项目(光伏电站),历时45天建成并实现并网发电。截至目前,该项目日发电量达5800度左右,日均收益2300元左右。
借势发力,吹响壮大集体经济“集结号”
坚持“集体领导、干部带头、人大监督、群众参与、集体增收”的原则,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优势,借势发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收。
巧借政策“春风”多点开花。通过积极申请市级产业扶贫投资基金300万元,分配至庙一村、西黄村、孔家村,依托3个村党支部领办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加上每年支付给马坊村土地租赁费用,真正实现“一个项目,四村增收”。
按照“干部引导、自愿安装、全力推广”的原则,在全镇大力推广户用光伏项目,帮助村民巩固脱贫成果和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安装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3000余户,群众年收入平均增长10000元,光伏电站累计发电60万度,收益24万元左右。
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百村倍增“金点子”
以扶持村集体增收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村集体收入“百村倍增”光伏行动,串起村集体经济发展“同心圆”。
该项目计划利用全镇3个村未利用土地,投资建设总装机容量5.0949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并网可运行20年以上,按照每千瓦年发电1300度估算,预计年发电收入能达到308万元,分配后可实现40个村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3个村年土地租赁费3万元以上,进一步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百村倍增”光伏项目已安装8559块光伏电板,预计11月底实现并网发电。
上光下农,全力打造循环收益“立方体”
“光伏+种养”走出生态致富路。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计划采用“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光伏项目用地,创新打造“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循环收益模式。充分利用近120亩光伏项目下的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建立食用菌菇、苜蓿、灵芝等光伏农业大棚和畜禽养殖基地,实现棚下开展高效农业种养,推动“光伏农业+田园综合体”跨界融合示范综合体建设,预计带动周边600余名村民实现再就业,群众每年增收12000元。
“光伏+观光”催生混搭休闲旅游。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规划“光伏+观光旅游”产业模式,打造光伏经济、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建成后,每年承接游客1.2万人次,预估年收益可达10余万元,为村集体和群众谋取更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大高镇创新打造出了光伏发电的“大高样板”。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让乡村发展的画卷更加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