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发现青瓷之美
——滨州出土早期青瓷器赏析





  滨州市博物馆张卡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更是以能拥有一件中国瓷器而自豪。久而久之,瓷器在西方与中国成为一个对等的关系,瓷器的英文名称“china”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早到商代,便已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并成为贵族阶层争相使用的奢侈品。当时原始青瓷的数量极其稀少,滨州境内只是在丁公遗址商周地层中发现几件原始青瓷片,在侯家遗址贵族墓中发现一件原始青瓷罍,青瓷器的地位在当时丝毫不亚于青铜器。
  东汉晚期,瓷器的生产已经十分成熟。但秦汉隋唐时期,瓷器的使用依然是极少数贵族阶层的专利。当时瓷器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由于战乱一直到北魏迁都洛阳之前,一直处于停烧状态。近几年,在山东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窑址陆续有所发现,大多集中于淄博、枣庄、泰安一带,这与其便利的瓷土资源有相当大的关系。优质的瓷土又往往伴随煤矿的存在而存在。这几个地方也是省内著名的煤矿所在地。滨州及周边地区由于受瓷土资源的限制,一直没有发现成规模的隋唐或之前的瓷窑窑址。直到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在无棣县棣丰街道韩家村北发现一处隋唐时期的古窑址,将其命名为韩家窑遗址。
  韩家窑遗址的发现
  韩家窑遗址位于无棣县棣丰街道韩家村北1500米处,205国道北侧。经考古调查,遗址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2000米左右,面积为50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米左右,土色部分呈灰黑色,有的伴有红烧土块。
  1988年秋,韩家村砖窑取土时发现一古井,出土石夯、石磨、红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黑陶残片、白陶鱼形彩绘盘。更为重要的是,在古井东北1公里处又发现了一处隋代古窑址,虽因砖石取土遭到较为严重破坏,但大体还能看出窑址呈椭圆形,长约8米,最宽处约5米。残窑西端仅存有一半圆形窑底面,似为火膛部分,烧结严重。在窑底中部残存有中心柱的痕迹。窑址四周散落着较多的红烧土块。在遗址调查采集的遗物中,主要有钵、碗、高足盘等青瓷器。无棣县博物馆现存一件该址采集的青釉碗。碗高7厘米,施半釉,釉色青中泛黄,且脱釉严重。碗底为饼形足,足四周斜削,外底心内凹。
  2017年,考古人员在东营市广饶县乐安街道牛家村南亦发现8座隋唐或隋唐之前的窑址。当时,为配合山东尚能实业有限公司厂区扩建工程建设,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山东大学联合对工程占地进行发掘,在发掘区南部发现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窑址8座,同时还发掘少量北朝至隋唐的青釉碗、盆、瓮等青瓷残片,证明此处是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窑址为中心的人类活动地点。其窑址结构与无棣县韩家村发掘的古窑址基本相同。由于韩家古窑址破坏严重,且未发现窑具等更多可以证明此处为烧制青瓷器窑址的证据,所以暂时还不能确定其为烧制瓷器的窑址。
  除无棣韩家窑遗址出土部分隋唐时期青瓷外,无棣县博物馆还存有三件隋唐时期的青瓷器。一件高6厘米的青釉碗,与韩家窑遗址出土瓷碗形制基本相同,只是碗的外口沿部突出,应为口沿向外翻卷形成,年代似为唐代早期。另有一件青釉三系罐和一件酱釉罐,皆为隋或唐早期瓷器。
  馆藏早期青瓷赏析
  另外,我市博兴、邹平、阳信、滨城等地博物馆亦收藏有青瓷器100余件。
  博兴馆藏隋代青釉瓷器大多为位于张官村、崇德村、赵楼村的龙华寺遗址出土,数量较大且做工精致,釉色莹润,是滨州境内出土青釉瓷器最为精美者。据不完全统计,博兴县馆藏隋或唐初的青釉瓷器共75件,其中碗的数量最多有51件,其中素烧瓷碗4件,除1件是公安局移交、1件是陈户镇高家村出土外,皆为龙华寺遗址出土;青釉罐8件,6件龙华寺遗址出土,1件是城郊董初村出土,1件利戴村出土;杯6件,瓶5件,高足盘2件,钵1件,皆为龙华寺遗址出土;另在陈户出土1件青釉壶,园艺场出土1件青釉盂。
  下面列举两件龙华寺遗址出土的器物。隋模印贴花青釉八系罐,1958年出土于博兴县陈户镇冯吴村。通高32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29厘米,底径13厘米,直口方唇,短颈,球腹,平底。肩部、腹部、腹下部均有凹弦纹。肩部有四大、四小共八个复式系。系之间及上腹部贴有化生童子、舍利塔等有关佛教内容的图案。通体施青釉,施釉不及底,釉色晶莹,胎质较细呈灰白色。该器物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器身贴塑佛教元素,十分罕见,弥足珍贵。隋青釉四系瓶,1981年4月出土于博兴县陈户镇张官村。通高43.5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35.6厘米,底径15厘米,喇叭口,卷唇,溜肩,鼓腹,口沿略残,通体施青釉,釉不及底,造型美观大方。以上几件皆为典型的北方青瓷,保存完好,为隋代青瓷精品。
  邹平市博物馆现藏隋青釉器20件,其中青釉高足盘9件,青釉碗4件,青釉罐3件,青釉瓶2件,青釉蒜头瓶1件,青釉杯1件。9件高足盘为高新街道吕家村村民捐赠,大小基本一致,口径14-15厘米,通高5-6厘米左右,敛口,卷唇,高圈足。一件模印宝相花青釉罐非常独特,该罐为原县人民委员会院内出土,通高47.0厘米,口径25.5厘米,腹径38.0厘米,器身遍布10余束宝相花,每束有两两对称的花朵5对或4对。另有一件青釉宝相花两系罐,高8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4.0厘米,腹径8.0厘米。罐直口、鼓腹,足外撇,两系转角处为方折形,两系正下方的下腹部各有一枚宝相花纹饰。隋青釉蒜头瓶,长山镇柳寺村民董玉贵捐献。高24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5厘米,器物挺拔修长,通体由上到下饰五道双弦纹,因头似蒜头,故名为蒜头瓶。
  阳信馆藏隋代青瓷器12件,其中瓶2件,罐2件,碗2件,高足盘6件。隋青釉盘口瓶,1987年征集。通高29.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14厘米。盘口,卷唇,细长颈,颈部三道弦纹,溜肩,鼓腹,圆饼状底足。通体施青釉,釉不及底,胎质为浅灰白色。另在原勃李乡出土1件隋青釉盘口瓶,高29.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7.2厘米,腹径15.5厘米,器型与上件征集品基本相同。隋青釉两系罐为阳信温店镇双庙村村民捐赠,通高16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3.5厘米,底径6.6厘米。双系,平肩,鼓腹下垂,饼状底足,施半釉。高足盘6件亦为阳信温店镇双庙村村民捐赠,高4.5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6.5厘米。青釉碗2件,1件通高7.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6.5厘米,腹部装饰圆形小碎花。其装饰与龙华寺遗址出土的隋模印贴花青釉八系罐腹部装饰的联珠纹围成的小圆花有相似之处,只是更为简单,应为佛教中的宝相文纹饰。另1件高7厘米,口径11.6厘米。
  滨城区文管所藏两件隋或北齐晚期的青釉碗,三河湖镇中尹村出土。一件口径12厘米,底径6厘米,高6.6厘米,施半釉,釉有脱落。敞口,饼形足,足根外撇,内底有三个支钉痕。另一件口径13厘米,底径6厘米,高8.6厘米,亦是施半釉,敞口,饼形足。相对第1件,釉脱落相对较少,内底有四个支钉痕,腹部较深。滨城区文管所还馆藏2件隋代时期的青釉两耳罐,其中一件口径9.5厘米,底径7.2厘米,高17.5厘米,直口,腹部呈上大下小的筒形,饼形足,足根外撇;另一件口径6.4厘米,底径9.1厘米,腹径15.5厘米,高20厘米,小口,矮颈,鼓腹,饼形足外撇。滨城区馆藏的以上青瓷器釉色皆青中泛黄,且部分瓷器黄度较大。还有2件隋茶叶末釉瓷瓶,其中一件为原滨县(今滨城区滨北街道)南干排工地出土,口径5.5厘米,底径6.3厘米,腹径12.6厘米,高20厘米;另一件口径4.5厘米,宽16厘米。滨城区馆藏一件唐青釉席纹执壶,高22.2厘米,腹径12.7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9.0厘米。大敞口,外折唇,粗颈,丰肩,腹下收,平底。施釉布均,整体为棕黄色,釉仅及下腹部。颈以下通体席纹。颈上无纹饰。壶嘴短粗,下宽上细,外有层叠的环突。壶柄与壶嘴相对,双系对称分布于左右。该执壶造型敦厚协调,线条流畅硬朗,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
  综上所述,滨州境内出土的早期青瓷器主要以碗、高足盘、罐、瓶、钵、杯为主要器形。其中瓶罐类造型多样,器型也挺拔流畅,釉色莹润,胎质较白,不施化妆土,一些与佛教题材相关的装饰纹样更是见证了佛教在当时的兴盛。这是滨州境内出土早期青瓷器中的精品。其它碗盘杯类釉色多发黄,胎质也因白度不足,色泽发灰,所以上釉之前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以遮掩胎地的不足,这类青瓷器的造型也较为单一。
  由于受考古工作较少或黄河淤积影响,滨州境内隋唐时期遗址发现较少,这些散见于各博物馆的青釉瓷器除博兴龙华寺遗址或个别遗址出土外,大多是村民捐献,没有十分确切的出土地点。所以,这批青瓷器的使用者和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由于当时青瓷器属于十分稀缺珍贵的品种,其使用者也应主要集中于政府大力扶持的寺院或一些显贵家族之中。从这一时期遗址出土的陶瓷器数量上可以明显地反映出一个特点:瓷器数量较少,而陶器数量较多,且瓷器主要出土于一些较大型的遗址或寺院遗址上,如龙华寺遗址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