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滨州农业农村工作发力“十四五”开局,聚焦重要农产品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建设、农村改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7个全面提升”,实施粮食高质高效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主体培育、生猪产业提档升级、农业机械化升级、智慧农业平台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高素质农民培训、乡村振兴样板创建、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农业重点项目建设“10个工程”,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取得了一批亮点成果,留下了一批奋斗故事。
自今日起,滨州日报·滨州网开辟专栏,向广大读者讲述2021滨州“三农”故事。
2021年11月8日,滨州“三秋”生产全面告捷,在全市粮食生产史册上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2021年的“三秋”生产不同往年,自9月下旬开始至10月初,正当“三秋”生产关键时期,我市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强降雨天气,造成全市丰收在望的玉米田普遍出现积水泥涝、农业机械不能作业、冬小麦播种推迟等严重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我市坚定信心、周密部署,坚决扛牢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重大政治任务,举全市之力服务和助推“三秋”生产,发动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1万余人次帮助生产困难农户秋收秋种,最终打赢了这场抢收抢种“双抢”攻坚战,为全年粮食生产工作交出了来之不易的满意答卷。10月21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来我市视察指导,对滨州“三秋”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21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定开展粮食面积、产量“双确保”行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对每一个粮食生产重点时节、关键环节进行科学研判,及时拿出管用有效的硬措施,最大限度提升了生产质量,维护了农民利益,确保了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在全省获得“好”等次
2021年3月30日,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管理会议在博兴县召开。会议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田长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一般农田的保护,抓好撂荒地排查复耕复种工作,确保完成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881.4万亩、产量37亿公斤以上的目标任务。
会后,我市把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分解到了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再把任务分解到各乡镇、村庄,到田到户,层层传递压力,压紧压实责任,严格奖惩。同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抢抓春播、夏播关键时期,深挖面积潜力,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粮经轮作和粮经间作套种模式,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我市坚持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优先扶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有力提升了耕地“质量”。2021年3月份,我市2020年度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压茬推进2021年度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工作成效在全省获得“好”等次(全省共5个市获得“好”等次)。博兴县、邹平市被确定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全省共16个县市区入选,滨州县市区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一。
2021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421.97万亩、单产444.68公斤、总产18.76亿公斤,分别增长0.71%、0.66%、1.38%,均创历史新高。据全市农情统计调查,全市秋粮面积496.9万亩、单产513.12公斤、总产25.497亿公斤,面积、单产、总产均比2020年有所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预计40亿公斤以上。
■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形成适合本区域的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模式
“今年小麦播种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具体来说,要看天、看地、看种子。”2021年10月13日,在阳信县流坡坞镇农业技术培训班上,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宋元瑞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小麦播种知识,赢得了种粮大户的一直点赞。同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8个“三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团队,迅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技术指导。
2021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专班和吨粮镇、吨粮县创建专家指导组,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抓农业技术指导、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向“藏粮于技”要产量、要质量,扎扎实实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滨海盐碱地吨粮田示范区建设小麦增产24.1%、无棣盐碱地“粮王”亩产玉米达到784.3公斤等亮点成绩。
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2021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指导农民早谋划、早行动,抓好小麦田间管理;及时联动气象部门,对灾害天气开展预警发布;全力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害发生防治信息,第一时间防控草地夜贪蛾,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做好生产技术服务,全力打好“虫口夺粮”仗。2021年,全市签约服务基层农技人员累计服务农民15000多人次,开办培训班120次,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
2021年,面对不利于“三秋”生产的天气影响,市农业农村局立足如何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小麦顺利播种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指导;市县乡三级成立了160个“三秋”工作小组,深入一线精准对接秋收问题,现场解决秋收难题;大力推广实施以墒补晚、以种补晚、以肥补晚、以技补晚等措施,稳妥推进秋种秋播,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影响,确保2022年夏粮丰产丰收。
在粮食品种和生产技术推广上,2021年,我市通过差价补贴等方式,对300万亩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行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强筋麦等品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在全市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抗病、增产——小麦高低畦种植、宽幅精量播种、二次镇压划锄全幅匀播、双深双晚等实用种植模式和技术,立足农机农艺融合,努力提高播种质量和亩均产量,集成组装了一套适合本区域小麦生产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技术模式。重点推广选用了玉米高产耐密优良品种,实施了“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一防双减”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适期晚收等配套技术。
围绕创建全省“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市的目标,2021年,我市不断巩固拓展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小麦、玉米、大豆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结合关键农时,举办农机农艺融合生产观摩活动和技术培训班,推广农机农艺新技术,示范带动全市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形成农机农艺融合一体化生产模式。2021年“三夏”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2.7万余台,小麦机收率达99.9%,根据对全市35个作业地块的抽查测算结果,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为0.95%,同比降低0.2—0.3个百分点,大大优于全省1.2%的作业标准,机收减损效果明显。2021年“三秋”生产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共应急调度750余台履带式收获机开展湿地作业,1.2万台轮式玉米收获机、112台烘干机集中作业,确保了玉米抢收,推进了小麦播种。
■惠农支农有力到位,切实保护和增强农民种粮信心
2021年9月28日,全省庆祝2021年全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邹平市举行。在新闻发布会上,明集镇西宋村2000亩种粮大户宋明泉表示:“我种粮的信心和底气源自于党的好政策、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的好形势,还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正如宋明泉所说,2021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我市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2021年,全市耕地地力补贴小麦面积433.92万亩,涉及农户45.47万户;小麦投保307万亩、玉米投保378万亩,全市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投保面积135.4万亩;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第一批5220万元、第二批资金1260万元。
为有效保障2021年“三秋”生产应急救灾减损工作顺利开展,市财政紧急拨付补助补贴资金3400万元,其中农机购置补贴200万元、粮食烘干补贴360万元、脱贫人口生资补贴884万元、救灾补助1556万元、防汛补助400万元。组建全省首家市级金融支农联盟,开展“金融支持乡镇振兴县区行”活动,新增担保农业经营主体5296户,“鲁担惠农贷”29.65亿元,积极解决涉农企业和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难题。
在2021年春耕备播和“三秋”生产关键时期,我市成立供销社农资统采联盟,提前做好种子、肥料、农药需求预测,抓好调剂调运;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开展农资打假治理行动,检查、整顿农资企业100多家,确保了农资商品货源足、质量优、流通畅。
同时,我市还大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2021年重点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10个乡镇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实现了联合社增效、村集体增收。2021年,全市170多个农机合作社开展托管作业、订单作业,其中农机联合社18个,服务总面积275万亩,承担了全市58%的农机作业任务,覆盖小农户18.9万个,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网格化试点项目总面积61万亩,占全部试点乡镇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