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强势开局‘十四五’,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系列报道之二
“双型”城市建设深度推进 不断塑造滨州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志武李淑霞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站在历史、当下、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进入“双型”城市建设时代的滨州,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论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加生动的实践。
  2021年以来,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度推进“双型”城市建设,全力构建全域创新体系,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活力更加充足,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区域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创新促进发展、发展深化创新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共为,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进程中,不断打破“路径依赖”,创出“滨州速度”。
  科创赋能战略转型,持续搭平台、集要素、优服务、做生态
  12月11日,魏桥国科科技园北区,应对气候变化暨碳达峰碳中和培训会举行。为近百名参会人员带来深刻印象的,有业内资深专家的高水准、实用性讲解,也有初显“惊艳”、大气雅致的园区,周到贴心服务……
  现场,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高鹏难掩激动之情,他说作为魏桥国科科技园启用以来首次举办的大型培训,这是可以载入园区史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局之作。
  黄河边,湿地旁,产业兴,科技强。如诗如画的秦皇河畔,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双向共振,渤海科创城加速崛起,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集聚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构筑起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原动力、转型主引擎。
  创新力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影响着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景,而创新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流的创新环境。
  一年来,我市坚持科创赋能战略转型,持续搭平台、集要素、优服务、做生态,“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格局日趋完善,区域应用型科创高地强势崛起。根据最新统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6%,高于全省平均1.0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聚焦服务实体化功能化、管理社会化集约化、运营资源化资本化,不断提升八大中心功能,搭建起全要素、普惠式的科创服务体系。目前签约进驻的167家机构,已有156家完成装修进驻,正在建设中的二期意向签约率近90%。
  “2022年,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将继续秉承‘耕耘创新沃土,激发创新活力’使命,以科教产融谋划业态布局,以八大中心夯实服务体系,以行业融合营造创新生态,以金融创投提速产业转化,以商业运营提升造血能力,以创新高地蓄力优才招引,以战练双促打造专业队伍,努力为全面建设‘双型’城市构建新生态,为富强滨州建设注入新动能。”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董事、总经理岳晓彤表示。
  魏桥国科研究院坚持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一体建设,科研统筹、教育、产业研发、创新创业、创投五大平台一体打造,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弹性应变传感器、激光选通成像等“中科系”国字号科研成果批量转化、落地试产。渤海科技大学部分功能区投入使用,联合培养168名硕博士陆续入驻,共建航空宇航学院启动实施。
  魏桥国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魏桥国科研究院积极探索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各要素融合互联打造“融合创新生态体系”。除科技园北区于今年11月启用外,其余大部分建设主体已经封顶。作为中科院大学首批落地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化项目,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已正式投入生产,将是我国精细电子高端材料研发生产的巨大突破。
  农业科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整合成立运行,黄海研究院加快建设;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进入最后审核程序;4所高职高等学校、21所中职学校一齐发力,实施企业与职教深度合作“全覆盖”工程,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我市成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全市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达到32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达到275家……我市科创平台加速聚合、产教融合加速塑成、创新动能加速释放,科技创新已成为滨州赶超跨越的“最强跳板”、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下转第三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