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乔庄镇:盐碱地里养出“致富虾”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罗军通讯员郝海云阮琛琛王皓月
  初冬的中午,阳光温煦,鲁北平原上大部分农事已经结束,博兴县乔庄镇乔庄村北一块养殖池边,村民高永波正看着工人架设拱棚。
  10月底,高永波卖完了最后一茬南美白对虾,算了一下收成:“15个2.5亩的池子,纯挣六七十万元吧。”谁能想到,8年前他投资建厂失败,卖掉县城的楼房还债。而今,他早还清了债务,又甩开膀子大干:“清一下底泥,再建2个拱棚,这样续养一茬,少说也能挣6万多元。”
  正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0年间,乔庄镇,这个坐落在黄河南岸的小乡镇,在盐碱地上摸索着水产养殖,并最终依靠养殖南美白对虾,成功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成为乔庄人靠着勤劳奋斗、不断创新实现小康的时代注脚。
  巴掌长的南美白对虾“激活”一池春水——
  围绕南美白对虾养殖销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产值11.7亿元
  乔庄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始于2001年,至今正好20个年头。弹指一挥间,乔庄人在全国水产养殖版图上干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头顶“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的招牌,成为北方最大的白对虾淡化标粗基地、最大的博兴黄河鲈鱼大规格苗种生产基地。
  “面子”的光鲜,源自“里子”的殷实。截至目前,全镇虾池达1.2万个,养虾户5000余户,超千亩的水产基地11个,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最高亩产2000公斤,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11.7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平均亩纯收入1.5万元,最高6万元。
  产业链条分工越来越细。目前,全镇有虾苗淡化企业36家,年淡化虾苗达20亿尾;渔业投入品经营业户260余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年存储能力3000吨;年生产能力20万吨饲料企业1家;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
  程玉华在乔庄镇具体负责水产养殖管理服务工作已经8年多,对全镇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他介绍,更细化的服务包括池底清淤、捕虾等,都有专门的技术工人来做。
  在经营体系方面,“博兴对虾”品牌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以农户为养殖主体,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起利益联结体。
  巴掌长的对虾跃出水面,激活了一池春水。
  目前,乔庄镇也在不断推进毛蟹、龙虾、加州鲈鱼、澳洲红鳌鳌虾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以乔庄水煎包等为代表的餐饮,以对虾节为代表的展会经济,都让小镇声名远播。
  40年曲折前进,盐碱地里创造奇迹——
  南美白对虾在黄河岸边的乔庄“安家落户”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的王淑生,因为成功实现南美白对虾内陆养殖,被誉为“让南美白对虾从海水‘游’进内陆第一人”。
  在他的记忆里,乔庄的现代水产养殖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至2000年主要是以养殖淡水鱼为主。其间,鱼类产品供应逐渐增多,“养殖户到处找熟人、托关系,希望把自家的鱼卖出去”。
  同一时期,因为病虫害的原因,海水对虾发生暴发性虾病。时任滨州市水产局局长田宝礼找到科班出身的王淑生,给他点了题:海水不能养殖虾了,你试验一下淡水养殖行不行。
  2000年,王淑生从青岛购得5万尾南美白对虾苗,在如今滨州职业学院西边的3亩水塘里,主持开展了“内陆平原盐碱地池塘兑水养虾试验研究”,把黄河水、地下水和氯化钾肥配比、兑水,形成千分之五的“海水”用来养虾,并取得成功。
  2001年,为推广这一技术,我市选择在包括乔庄在内的多地进行试点。当年,在王淑生的技术指导下,乔庄试养全部成功,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塘头价每斤25元,每亩净利润6000-7000元。而当年,淡水鱼养殖亩产只有1000元左右的利润。
  事实胜于雄辩。
  到2002年,大约有200户养鱼户,把南美白对虾苗投进了原先的养鱼池。销售形势依然很好,养殖户们编起了“不怕卖不了,就怕养得少”这类的顺口溜,“虾贩子”为了收虾,先付订金,出虾以后再过秤,多退少补。
  程玉华说,到2013年,除1个村没有空余地外,全镇66个村中65个都有了养殖池塘。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2017年,受气候影响,六七月份出现强降雨天气,对露天水面的养殖环境形成损害,虾产量受到较大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相关部门、乔庄镇政府和技术人员、养殖户外出考察学习,经过近5年探索和技术集成,形成了“‘135’(10天虾苗淡化标粗、30天拱棚中间暂养、50天露天土塘养殖)二茬分级接续高效养殖新模式”,由过去一年一茬养殖实现了双茬养殖,产量效益大幅提升,并且通过对外塘放苗时间节点的控制,有效规避了养殖病害影响。
  “十亿元镇”的进阶密码——
  养殖户的探索、创新和坚持,历届党委政府的引导推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盐碱地也有盐碱地上的活法。
  说起这些,还有2个多月就退休的王淑生眼里依旧有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乔庄种植的农作物连自家人都不够吃,没有办法只能外出乞讨。”
  他动情地说,乔庄水产养殖能有今天的成绩,客观上说,首先是有区位优势。背靠黄河,取水相对便利,矿物质充足,适宜养虾。地下水离子成分与海水接近,而且没有受到污染。经过配比、兑水,比较容易形成适宜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水环境。
  主观上说,在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引导、推动下,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示范推广得当,效果好。在养殖开始的每个环节,技术指导和服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乔庄多年形成的养殖水面、养殖传统等也打下了良好基础。
  王淑生说,历届乔庄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更是不可取代的。
  11月12日上午,在乔庄镇政府大院,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于依旧是平房的办公室。中午12点多,记者见到了刚从博兴县城开会归来的乔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文礼。
  在他看来,乔庄镇南美白对虾产业能有今天,“首先归功于广大群众的探索、创新和坚持,党委政府更多的是在推动和服务”。
  近年来,乔庄镇党委政府通过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帮助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修路、建渠、铺管、架电;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每年定期到池间地头给予技术指导。
  为降低养殖户的养殖风险,2020年,乔庄镇在全国第一家为对虾养殖户入了养殖保险。2021年,率先启动了白对虾质量保险。
  眺望前方,寻找高质量发展之路——
  提高质量、塑造品牌,改良技术、延伸产业链,锚定目标、坚实前行
  站在年产值十亿多元的台阶上,乔庄镇该如何布局和发展对虾产业呢?
  在王淑生看来,目前乔庄镇的对虾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养殖方式不够科学、选苗用药盲目、片面追求产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规范。
  他建议:一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虾苗的引进、淡化,到标粗,到出虾等主要环节上,要进行疫病检疫和质量安全检测。要由政府主导,建立公益性服务机构,对每一批次的虾苗、每一个池子出的虾做好检验检测和标记,并出具检测报告,以便发生问题及时追溯处理。
  二是加强功能区的规划和配置,进一步细化育苗区、养殖区等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三是示范推行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模式,在“135模式”基础上,通过与大企业合作等方式,投资兴建“渔光互补”设施渔业,规避或减轻异常天气的影响,降低养殖风险,提升养殖效益,实现互惠共赢。
  刘文礼说,目前,虽说鲜活的南美白对虾供不应求,但是养殖户依然挣的是辛苦钱,受市场波动、病害的影响较大,水源供应尤其是春季供水还很紧张。
  他表示,下一步,乔庄镇将继续提升博兴对虾品牌效应,推动养殖标准化和规范化。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技术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深加工,发展冷链物流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招牌,擦亮“生态乔庄,鱼米之乡”名片,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