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孙子兵法》制胜观择要简述
刘军成
  什么是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军事大辞典》如此说。战争是利益矛盾双方之间进行的最激烈、最残酷的活力对抗的社会活动,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因此,制胜是对抗双方、敌我双方的致力目标。与此相应,“胜”是《孙子兵法》乃至中国兵法、兵书、兵学、兵家之核心理念,其他一切军事思想、军事理念、军事理论均以“制胜”为出发点、落脚点而展开,舍此无他。
  制胜观是关于制胜的方式方法、原理原则、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或根本看法。历代兵家名将对此多有论述,而正如著名军事家曹操所言:“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兵法》的制胜观在中国兵书中最具深刻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程美秀、邱复兴、李殿仁、薛国安、宫玉振等当代兵学同仁在其著述中对《孙子兵法》制胜思想方面均有高见。
  笔者约十年前在学习及参考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孙子兵法》“十八胜”思想的一孔之见。目前,我在即将出版的《制胜兵经》拙作中进一步将《孙子兵法》乃至中国兵书核心的制胜观确定为“十二胜”:道胜、先胜、知胜、谋胜、全胜、将胜、治胜、势胜、致胜、诡胜、奇胜、变胜。限于篇幅,本文仅选择其中的全胜、先胜、知胜、谋胜等制胜观作简要介绍。
  一、《孙子兵法》全胜观
  全胜之概念源出有三:其一,《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形篇》中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其二,《六韬·发启》中的“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其三,《汉书·赵充国传》中的“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
  全,完全、保全、完美之意。全胜是指不经直接的或激烈的战斗,以最小或较小的代价甚至是零代价,通过运筹帷幄、设计定谋、纵横捭阖、以柔克刚等手段,实现以智克敌并尽可能保全双方利益的目的而获得的胜利。
  全胜之要义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思想不仅是我们领兵打仗的理想和终点,还是我们施计用谋的标准和起点。李炳彦在《孙子谋略新论》中告诉我们:“‘全’中包含着孙子的战争观、孙子的价值观、孙子的哲学观。在一个争霸的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表现出一种胸襟和远见,是一个极其经典的强势者的思想,也是研究谋略运用的最理想境界。不过,谋略思考要有理想境界,却不能理想化。最优的又常常是难以实行的。”谋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强己弱敌、以巧取胜。
  全胜乃制胜之理想。“全胜”思想在所有的制胜思想中占有最重要、最特殊的位置。诚如洪兵在《中国战略原理》中所言:“‘全胜’作为核心,它统揽着中国战略其他求胜的思想。”为什么中国兵家偏好全胜?这正是中国人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和后发制人的主流战略的切实体现,也是中国人高度发达的整体思维和独一无二的中庸思维的完美结晶。我们对待战争,穷兵黩武论与偃兵废武论是为两端。我们“执两用中”,既体味到战争的破坏性,又意识到战争的进步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明白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控制战争,追求战争的有限性和正义性,坚持义兵慎战论。这也正是中国兵家的高明之处。全胜到底有哪些益处呢?姚有志在《国防理念与战争战略》中强调:“力争全胜,是孙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全胜,实质上还提倡共赢,赢得政治,赢得和平,赢得人心。不仅赢得军事,更要赢得政治;不仅赢得战争,更要赢得和平;不仅拔寨攻城,更要赢得人心。”如此,对己方来说代价最小,对敌方来说反抗最小,对人民来说灾难最小,对世界来说获益最大,何乐而不为呢?时至今日,我们必须重新认知和深度挖掘中国兵家的“全胜”思想。
  《孙子兵法》全胜观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孙子兵法制胜秘诀”之“全胜诀”如下:
  百战百胜非最善,不战屈人善之善。
  三非利全兵不顿,谋攻四策伐谋上。
  全胜之胜利观求之于战争制胜的和平性。根据胜利代价,胜利可分为智胜和力胜。智胜,即全胜,以最小或较小的代价甚至是零代价而获得较大的胜利或利益最大化,通过运筹帷幄,设计定谋,纵横捭阖,以智克敌,如: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韩信劝降燕国;力胜,也称战胜、曲胜,主要是两军对垒,以力胜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己方也付出了较大或惨重的甚至是最大的代价才获得胜利,如:长平之战。因此,我们尽力争取全胜,尽量避免力胜。
  二、《孙子兵法》先胜观
  先胜之概念源出有四:其一,《孙子兵法·形篇》中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其二,《淮南子·兵略训》中的“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其三,《便宜十六策·治军》中的“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其四,《商君书·画策》中的“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先,首先、起先之意。先胜是指用兵者通过重视战争、慎重开战、积极备战等手段,提高军事实力,创造胜利条件而获得的胜利。其要义在于“先为不可胜”。孙中山强调军事对国家的意义,“无武力之国家,必至于灭亡。”此处“武力”即平时打造的“军事实力”。
  先胜乃制胜之基础。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麦克阿瑟说:“准备是成功与胜利的关键。”华盛顿亦说:“备战是捍卫和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如此看来,用兵之道,先胜即为筑基。
  《孙子兵法》先胜观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孙子兵法制胜秘诀”之“先胜诀”如下:
  胜兵先胜后求战,败兵先战后求胜。
  先为不败以待敌,重战备战开战慎。
  先胜之胜利观求之于战争制胜的备战性。根据取胜基础,胜利可分为先胜和后胜:所谓先胜,是指己方本身实力强大,基础扎实,具备和创造了胜利的条件,有着求胜的良好基础,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水到渠成而取得的胜利;所谓后胜,是指己方本身实力薄弱,基础不牢,本身不具备并且较难甚至无法创造胜利的条件,可是由于外交等其他客观的意外的种种原因而取胜,或者本身在战争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弥补基础条件弱的劣势,创造了胜利的条件,最终取得胜利。因此,我们尽力争取先胜,尽量避免后胜。
  三、《孙子兵法》知胜观
  知胜之概念源出有二:其一,《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其二,《将苑·将诫》中的“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
  知,了解、知道、认知之意。知胜是指根据先行、客观、全面、深入了解敌我双方及其战争环境情况等前提下做出科学和正确的战争预测而获得的胜利。其要义在于“知彼知己”。
  知胜乃制胜之前提。战争制胜必须使战争认知与战争实践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正确的战争认知正是作战制胜的前提条件,是军事谋略的基础,是战争活动的最基本内容。否则,便是盲动,即使是一时的胜利,也是侥幸之举,更难以挽回最后的败局。
  《孙子兵法》知胜观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孙子兵法制胜秘诀”之“知胜诀”如下:
  知彼知己胜不殆,知天知地胜可全。
  尽知先知真且深,亲闻推知重用间。
  知胜之胜利观求之于战争制胜的真实性。根据胜利真假,胜利可分为真胜和假胜。真胜是战略战术皆胜,或战术暂时失利但战略正确的胜利,或创造了连续胜利的条件,胜利指日可待,或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战争认知与战争实践二者合一。相反,假胜只是一种胜利表象,要么是自己虚报战功,自欺欺人,如:胡宗南攻占延安;要么是对手迷惑自己的策略,己方中计而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如:赵括追击白起所率秦军、庞涓追击孙膑至马陵道自取灭亡。
  四、《孙子兵法》谋胜观
  谋,战前谋划、战略谋划、战争计划之意。
  谋胜是指通过战前谋划尤其是战略谋划,根据战情相应地设计谋略、制定计划而获得的胜利。
  谋胜之概念源出有四:其一,《孙子兵法·计篇》中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其二,《淮南子·兵略训》中的“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矣。”其三,《草庐经略·将谋》中的“三军之事,以多算胜少算,以有谋胜无谋。”其四,《晋书·王羲之传》中的“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谋胜之要义在于“先谋为本。”“以多算胜少算,以有谋胜无谋。”
  谋胜乃制胜之先导。“伐敌制胜,贵有先谋。”“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先谋而后战,其战可胜。”“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可说是:战事之先行,战事之向导。
  《孙子兵法》谋胜观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孙子兵法制胜秘诀”之“谋胜诀”如下:
  用兵之道计为首,少算不胜多算胜。
  经五校七索其情,五事七计皆为宗。
  谋胜之胜利观求之于战争制胜的稳定性。根据胜算概率,胜利可分为稳胜和险胜:稳胜,作战一方占据绝对优势,以强胜弱,以优胜劣,十拿九稳,毫无悬念,或虽处劣势,先计后战,先谋后事,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险胜,作战双方势均力敌,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相持不下,拼死求胜,或者是劣势明显,险象环生,命悬一线,艰苦卓绝,以弱胜强,或者虽有优势,轻视敌人,不作筹划。因此,我们尽力争取稳胜,尽量避免险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孙子兵法》的核心制胜观(部分),一言以蔽之:追求胜利,应当力求全胜、先胜、稳胜和真胜,力避力胜、后胜、险胜和假胜,提高胜利的高明性(胜得妙)、备战性(胜得实)、真实性(胜得真)、稳定性(胜得稳)。(作者为西安理工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市制胜兵学研究院院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