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九曲黄河依旧 滩区换了人间
——惠民县黄河滩区两次迁建工作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治理史。黄河自古以来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滩区群众饱受水患之苦。“黄河在鲁奔流千里,滩区百姓困苦百年”,一句话概括了黄河滩区时常遭受黄河大水漫滩,造成墙倒屋塌、农作物绝收,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无奈。据惠民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惠民县历史上两次滩区迁建分别发生在1996年的魏集镇和2019年的大年陈镇,这两次迁建的历史背景、迁建方式、规划安置和现实意义各有不同,由被动搬迁到主动谋划,实现了让黄河变成幸福河的历史性跨越。
  洪水摧毁家园,众志成城救灾扶迁
  黄河惠民县河道全长44公里,由济阳区进入惠民县境,经大年陈、李庄、清河、魏集四个镇进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属弯曲型河道。两岸堤距一般为2公里,最宽处4公里(在邹平市台子-惠民大年陈榆林断面),最窄处1.2公里(惠民五甲杨断面),河道主槽一般宽400~600米,滩槽高差3米左右。
  惠民县共有黄河滩区七处,分别为刘旺庄滩、刘家圈滩、于王口滩、潘家滩、齐家口滩、薛王邵滩、董家口滩,总面积23.6平方公里。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滩区安全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惠民县滩区群众居住其间,饱受水患威胁,因洪致贫年复一年。
  根据惠民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96年8月上旬,黄河一、二号洪峰相继涌入惠民县境魏集镇滩内河道形成历史最高水位。滩区5100亩耕地全部被淹没,东董口、西董口、翟家寺三村全被洪水围困。村内平均积水深度1.8米,倒塌房屋1117间,造成危房1243间,直接经济损失2674万元。
  滩区百姓之苦,在于安居之难。为了群众的安居乐业,洪水过后,魏集镇党委、政府和惠民县民政局、建工局、城建委共同组建了黄河滩区迁移安置指挥部,统筹规划三个村庄整体外迁工作。新村建设用地是迁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镇政府采取以地换地加补偿的方式帮助协调新村建设用地173.6亩,惠民县黄河河务局无偿提供新村建设用地30亩。拿自己的好地去换滩区的孬地,当时滩区外的许多群众想不通,家是四甲杨的副镇长杨增银带头把自己的6亩桑树削了,直接损失6000多元,终于做通了本村群众的思想工作,按时完成换地任务。魏集镇政府组织1万名男女劳力,动用机械车辆300多台(辆),大干14天,爬坡越堤运土10万立方米为新村捐土奠基,一场改变滩区群众命运的历史性变革全面展开。
  1996年10月1日起,来自六个市、县19个乡镇的87支施工队,共2100多人的建筑大军,云集建筑工地,惠民县城建委按小康村标准无偿为新村搞好规划设计,经5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东董口、西董口、翟家寺3个新村共建房1315间,其中为五保户、特困户建房150间(30户)。新村建设共投资113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830万元,省、地、县补助230万元,镇政府投资75万元。
  1996年11月,魏集镇黄河滩区3村安居工程全部竣工,翟寺、东董口、西董口3村共282户农民搬进新居。至此,魏集镇滩区群众汛期遭受河水侵袭的历史宣告结束。11月20日,惠民县举行黄河滩区村庄搬迁竣工典礼,时任滨州地区行署专员王宗廉等领导到会祝贺并为翟家寺新村村碑揭幕。为使后世子孙饮水思源,不忘党和政府救灾扶迁,使滩区群众永记安居之恩,翟家寺村群众在村南路边立碑一块永作纪念,碑文七个大字:安居不忘扶迁恩。
  破解百年难题,乡村振兴脱贫迁建
  时间推进到2017年,惠民县黄河滩区内仍然有大年陈镇刘家圈、东郭、河下于王口3个自然村141户、503名群众居住。每逢黄河洪峰,邻河而居的滩区村民总会“提心吊胆”,县、镇各级也要配备力量、调度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巡防。
  对洪水的恐惧,深深印在刘家圈村70岁村民李开凤的心中,最让她记忆犹新的是1976年发大水。她说:“当年,距离刘家圈村只有一里多地的生产堤决了口,听见巨响和人们的呼喊声后,我抱起4岁的儿子,拽着婆婆,撒腿就往大堤上跑。人在前头跑,水在后边追,刚爬上大堤,水头就扑了过来,堤根的洪水瞬间就到了一米多深,洪水裹着杂物,卷起旋涡,眼看着往大堤上冲,那种心惊胆战,一辈子都忘不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扎实稳健,黄河滩区成为脱贫大棋局中重点考量的棋子。2017年8月1日,满载希望的《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它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首个正式获批的单项规划,《规划》明确了黄河滩区迁建的范围与安置方式,标志着山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而惠民县滩区503名群众就属于外迁安置目标14.10万人中的一部分。《规划》要求在确保黄河行洪安全前提下,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建设等,培育新的增长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惠民县立即制订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方案,成立“大年陈镇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专项小组”,专门负责黄河滩区迁建相关工作。为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成立滩区迁建临时党支部,围绕黄河滩区迁建工作的推进,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每一名滩区群众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外迁地址怎么选,群众说了算!大年陈镇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问询、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征求迁建群众意见 200余条,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将迁建工程安置小区“桃乡名 郡”规划建设在大年陈镇中心 驻地。该地距离镇农贸市场500米、中心卫生院1000米、中心小学300米、敬老院150 米、便民服务中心50米,形成教育、医疗、便民“十分钟”服务圈,切实做到让群众走着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问题。
  房屋如何置换?如何解决 “人口少、住房好”与“人口多、住房差”之间的矛盾?大年陈 镇切合群众利益,聘请济南正源房地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逐户逐村进行测量、评估、定价,采取“人口+补偿”或“居住面积+补偿”方式确定安置方案,确保对各户的补偿公平、公正。为解决“东郭、河下于王口两村的历史遗留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灵活的安置方式,顺利完成群众迁出工作。
  2017年12月26日,滩区503名群众祖祖辈辈期盼的迁建安置工程奠基开工,工程分为拆旧区和安置区两个部分。其中,拆旧区涉及刘家圈、河下于王口、东郭、东刘旺庄四个村121户443人,随迁人口60人,共计503人。拆旧区总规模为139.56亩,工程建设主要对以上4个村的滩区住户进行外迁安置,改善滩区居民居住环境。滩区居民外迁安置工程项目规划用地32.88亩,总建筑面积25669.65平方米,总投资6183万元,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共计2121.95万元。2018年3月28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19年3月28日,经过一年的建设,大年陈镇隆重举行“黄河滩区居民外迁安置入住桃乡名郡仪式”,标志着黄河滩区居民外迁安置这项民生工程如期兑现,截至2019年10月,安置区居民全部入住“桃乡名郡”。。
  安居更要乐业,民生工程惠民心
  从雨天泥泞的小路到宽阔的柏油路,从狭小的窗户到明亮的落地窗,从旱厕到抽水马桶,从自我取暖到集体供暖,滩区群众安居终于梦圆。原刘家圈村民刘杰说:“1990年,我姐卖衣服,每次赶集结束后骑自行车拉货回家,就必须叫我妈或邻居帮忙,两人合力才能把载货的车子推回家。现在上楼坐电梯,存物件有车库,再也不用上坡喽。”
  滩区群众迁建,不仅安居,还要乐业,既要让群众“挪穷窝”,又要“拔穷根”。昔日黄河滩区里的村庄复垦成耕地,在镇政府帮助下,土地统一流转出去,收益归个人所有。结合大年陈镇林果产业、周边绳网产业发展现状,迁出群众从事果品运输销售、绳网加工、手工副业等,就业率达90%以上。
  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党和政府将提升管理服务和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步推进。惠民县人民医院和大年陈镇卫生院建立对口帮扶,派出医疗技术人员专门对迁出群众开展健康体检、专项检查。对滩区贫困人员医疗保障实施“八个一”工程,建立健康扶贫档案。针对迁出群众子女教育、成长环境等问题,落实“一变三不变”政策。对迁建群众中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实现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其全部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通过居住、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扶贫“六位一体”服务,滩区群众既挪出了“河滩穷窝子”,又走出多业脱贫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探析治理文化,落实新发展理念
  黄河滩区迁建档案中关于两次迁建的详细记载,体现了黄河治理文化的时代变迁。以往的黄河治理文化,既突出人民知难而上的斗争精神,也折射出敬畏自然的顺势而为。通过惠民县两次滩区迁建工作对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中勇于与自然界斗争的铮铮铁骨。而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人民不屈不挠重建家园,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惠民县两次黄河滩区迁建数据对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坚定生态保护立场,树立天人合一观念。从魏集镇的安居到大年陈镇的乐业,是从被动搬迁到主动谋划的历史进步,是人民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水和谐理念的具体实践,为沿黄人民群众与黄河逐渐走向人水共建生命共同体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资料整理:赵培卢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