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高质量建设乡村公共设施 提升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
王茜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而乡村公共基础服务的完善程度则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滨州作为平原地区、传统农耕地区,具有乡村居民集聚的典型性和丰富性,具有公共服务特征的显著性,尤其具有优化与提升公用服务水平的示范性。
  遵循相关规划,合理配置设施
  依据滨州乡村规划的实施和建设指导,根据不同乡村人口及村庄用地规模,配置不同规模等级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在设施服务内容上,参照山东省乡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严格制定设施内容服务项目,确立设施服务主体;也可以依据滨州独特的人口地势特征,制定更为详细的配置指标和标准。在设施建设形式上,本着协调性原则,根据各乡村具体情况,可对不同类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复合式建设,并对各类设施的建设形式给出建议方案。在设施具体配置建设实施中,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对设施的选址、规模、质量等方面落实到细部,根据村民对不同设施的需求,适当调整各类型设施规模、服务人员配置和设施内容,制定出操作性、实施性较强的方案和图纸,并对近远期的计划和目标进行制定。
  完善相关政策,实现城乡统筹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面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了解并剖析滨州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其他地方的不同,根据有关乡村规划的引导,与城镇化发展进程相匹配。在人口、空间的动态变化发展中,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制定需要具备预见性和前瞻性,遵循适度超前原则,且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发展是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发展的基础,可在资金投入与就业支撑上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设施管理维护政策上,要根据各乡村实际情况,完善规划编制,突出设施的配置建设重点,并落实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分工,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修缮,重点对满意度与使用效率低的设施采取修缮甚至重建措施,实现设施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决策和制度的制定需要透明化,需要政策供给从始至终的贯彻到底,以有效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目标。
  落实责任分工,加强维护管理
  由于乡村基层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出现建设后管理缺位的情况。因此,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体系,明确基层政府及部门的权责范围,避免管理缺位,落实养护责任,加强设施建成后的后续管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营制度,以承包、出租、合伙等方式,引入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和个人等民间资本参与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从而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将运行功效发挥至最大。并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将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纳入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当中,定期对设施工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反映设施不足及损耗,提出整改措施,并对工作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奖励,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的积极性。
  吸收村民意愿,引导公众参与
  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诉求,面对日益丰富的公众需求,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在设计建设阶段,积极与村民沟通,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布局建设,让乡村各项设施尽可能得到更大范围村民的认可,从而真正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在公共服务设施后期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做好村民的意见需求的采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居民意见采集,并设立专门的意见反馈机构,从而有针对性地了解并解决村民对设施建设、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村民反馈和需求变化,定期对设施服务内容、设施质量进行调整和改善。
  突出适老设计,满足老人需求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极速发展,乡村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老龄化和“空心化”特点,老年人逐渐成为乡村的主体。当下在乡村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设计,为老人提供舒适而体面的生活环境,具有现实意义。乡村老年人就算年纪大,也会有干农活的习惯,所以,在乡村公共设施建设适老化的同时,建设与干农活相关的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老年人干农活的附近,多设计一些小凉亭,其中配备自主饮水系统,公共卫生间,休息区域,急救医疗设施等等,便于老年人干活累时有一个休息的场所。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方面,老年人的活动区域可以多使用一些暖色调,使得老年人内心感受到温暖,并且提升安全感。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方面,老人本身身体素质就较为虚弱,需要在适老化设施建设的同时,预留补救的措施,可以对设施选址进行思考,要距离医疗点较近,交通方便等。(作者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教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