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市民政局持续开展困境残疾儿童替代养护工作,为困境家庭办实事、解难事
替代养护行动升级扩面 呵护更多残困儿童成长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葛肇敏通讯员任梦颖赵倩报道)真心实意为困境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就要把工作同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相结合,通过在市福利院开展困境残疾儿童替代养护工作,充分发挥机构养护服务优势,提高困境残疾儿童保障水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替代养护行动升级扩面,代养残疾儿童年龄上限放宽至18周岁
  小迪(化名)今年15岁,她的家庭是社区有名的困难户。小迪的父亲左眼失明,母亲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自己和妹妹都是脑瘫儿,每个月光小迪和妹妹的康复治疗费用支出就需要5000余元。一家人仅靠父亲在外打工,再加上低保、困境儿童补助资金勉强维持生活。小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在身边照料。
  今年,市民政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调研走访,了解到小迪一家的困境后,将小迪纳入了市福利院困境残疾儿童替代养护政策范围。小迪进入福利院后,享受到了专业化的养育和智力、肢体康复,她的家庭也减轻了负担、解决了难题、看到了希望。
  “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开展困境残疾儿童替代养护行动了,今年又对替代养护行动进行了升级扩面,将代养残疾儿童年龄上限从6.5岁放宽至18周岁,代养时限原则上不超过四年,为全市‘四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和四级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市福利院院长王晓红说。
  今年六一儿童节当天,当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到小迪家走访慰问时,她的母亲怯怯地问:“我能不能抱一下你?”这个充满感激的拥抱,体现出困难群众对民政人的信任、对民政工作的满意。
  福利院的悉心照料赢得家长最踏实的信赖
  今年12岁的小哲(化名)属于智力二级残疾,也是2015年市福利院第一批代养的困境残疾儿童,按照当时的规定,他需要在年龄满6.5岁后离院。
  小哲的父母均为重度残疾,且已离异,目前小哲跟随父亲生活。相比之前,这个家庭现在的情况更加困难。入户评估小组走访时发现,小哲家的房子是政府出资修建的,屋内家徒四壁,小哲唯一的日常游戏,就是蹲在房间的角落。
  小哲的父亲介绍,之前曾将小哲送到外县一个能寄宿的特殊学校。但后来因为心疼孩子,又将小哲接回家中亲自照看。“可自己身体不好,需要不定期住院治疗,照顾孩子也是力不从心。”小哲的父亲说。当得知今年市民政局放宽了替代养护行动的年龄限制后,小哲的父亲马上为其报了名,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身份申请被代养。“在福利院,孩子吃得好、住得好、看护得好,还能锻炼自理能力,我放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小哲的父亲说。
  通过体检后,小哲于今年6月初再度入住市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
  替代养护行动帮助数十个家庭度过最困难时期
  在市福利院累计代养的30多名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举步维艰的家庭。
  媛媛(化名)是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2015年入院时仅有3岁。媛媛是在祖父的看护下长大的,其母亲还要照料尚在襁褓中的妹妹。后来,一向体弱多病的祖母也卧床不起,祖父只得将媛媛送回父母身边照顾。这时,在外打工的父亲由于经常因家事请假而被辞退,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被切断,整个家庭一时陷入了绝境。
  “媛媛有轻微的暴力倾向,看到桌上的碗、罐会一股脑地推到地上,我不能离开她半步。直到后来把孩子送到福利院后,我才可以安心出去打工,一天能挣200块钱。”媛媛入院后,她的父亲说,“原来我们家都快要过不下去了,现在是真正地解放了。”
  近期,市民政局组织市福利院对媛媛家做了回访。目前媛媛在本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媛媛父母的小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太感谢这个替代养护行动了,不仅帮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孩子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媛媛的母亲说。
  正所谓“代养一个孩子,解困一个家庭”。目前,滨州市民政局正在继续组织各县(市、区)进行深入细致摸排,力争将更多的符合条件的困境残疾儿童逐步纳入儿童福利机构,把党的好政策传递出去,为这些特殊儿童开启新的人生,给这些困难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