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胡旭阳通讯员李晔报道)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联合市教育局指导全市积极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送去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盛宴,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建基地,抓试点,推动“非遗进校园”形成常态化、系统化、成熟化教学模式
2019年,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和研究基地”评选认定工作。经层层评选,滨州实验学校、滨州市技术学院、滨城区清怡小学等15所学校被认定为“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和研究基地”。
2020年,为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市非遗保护中心下发《关于开展2020年“非遗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确定阳信县职业中专等9所学校为2020年“非遗进校园”工作试点学校。
2021年2月,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和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市又制订《2021年“非遗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对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活动方式等作出明确部署,推动“非遗进校园”形成常态化、系统化、成熟化教学模式。
非遗项目走进课堂,学生作品得到集中展示,教学成果展现“手艺的光芒”
市文化和旅游局将“非遗进校园”工作作为宣传普及非遗知识、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抢救、保护、整理、评审、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宣传等活动。
加强管理培训。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科学管理和培训,滨州非遗传习坊传承培训工作稳步开展,200人次受益,为“非遗进校园”优化课程设计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传统文化传承。2月15日,滨州市2021年“非遗进校园”工作启动,滨州民间剪纸、阳信鼓子秧歌、惠民泥塑等8个非遗项目在滨州实验学校等全市9所学校同时开课。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非遗进校园”课程144节,参与师生约2000人次。
强化宣传展示。2021年,我市举行了集展览展示、传承体验、公益讲座于一体的庆祝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展示了滨州民间剪纸、博兴草编、博兴柳编、蓝印花布、泥塑、布老虎、彩印花布等7个非遗项目,并通过滨州非遗传习坊和“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将非遗课程送进了青少年课堂,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手艺的光芒·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并置展”在滨州市美术馆展出,剪纸、泥塑、莲花灯等200件作品作为“滨州市2021年‘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教学成果被纳入其中,进行了集中展示。此外,市、县两级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还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六一儿童节”等时间节点,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举行市级宣传展示活动8场,并组织150名学生到市文化馆参与了非遗活动,营造了热爱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市陆续开展,滨州非遗保护在全省有了亮丽招牌
截至目前,除滨州市文化馆扶持开展的学校外,滨城区、阳信县、博兴县等各县市区也陆续开展了各自辖区内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并日趋规范化、持续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非遗传承人信心的建立、学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能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认识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自觉传承意识,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起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2021年6月,滨州市文化馆开展的“非遗进校园”工作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20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