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为国创业 一生无悔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红霞

   
  1990年,我从纺校毕业进入魏桥创业工作,我从车间技术员做起,从一两纱、一米布开始一点点成长起来。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1年,也是入党31年,三十多年来,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几乎没有休过假。现在,我是集团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必须以十倍的努力去工作,这是我的职责所系,使命使然。
  “为国创业,为民造福”的理念,是我父亲提出来的。40多年来,集团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油棉加工厂,发展成为一家拥有3家上市公司、国内外12个生产基地、10万名员工、2500亿元总资产的特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棉纺织企业和铝业生产企业,2012年以来连续9年入选世界500强。这一切,无不与“为国创业、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有关。
  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他一生都用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2019年5月14日中午,连续昏迷数日的父亲醒了过来,弥留之际,他的最大心愿却是希望去世后能够给他覆盖一面党旗。对党爱之深、情之切,深深激励着我始终坚守实业报国的初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东南亚,全国棉纺织市场形势再次跌入低谷,我们厂的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年,正好是孩子出生,我是剖腹产一个月就上班了。面对不景气的纺织品市场,我痛下决心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培养技术人才,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质量管控,并创造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在加大日韩出口的基础上,开辟了福建、广州、深圳等较大国内市场。1998年,我们的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先后设立了17家办事处。我们的棉布出口量最多的时候占到日本进口中国的70%。我们以销定产,积极主动搞新产品试制研发,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棉纺规模从1989年的1万纱锭迅速发展到1997年的28万纱锭,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这几年,我带领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继2016年投资3亿元新上12.5万纱锭智能化纺纱厂后,2019年又投资8.2亿元,新建绿色智能一体化纺织生产线项目,全部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并配以自主研发的智能纺织I系统,整体技术经过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把纺织板块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始终做行业领跑者。
  1994年,我担任生产技术处长,参与运作了滨州市首家合资企业。1999年担任总经理后,积极推行集约型发展战略,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无结纱、精梳纱和无梭织造生产基地、高档特宽幅印染产品开发基地。2002年又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与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直接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成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强手竞争的有力武器。在我和领导班子的共同推动下,魏桥纺织于2003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一举创下了H股历史上发行市盈率最高、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超额认购倍数最高、冻结认购资金额最高“三个之最”。这一年,我们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企业,构筑形成了“棉业—棉纺—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的完整产业链。
  进入新时代,市委提出“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奋斗目标,确立了科技型、实业型“双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我坚信,纺织工业也必将能描绘出新的画卷,实现我们民族企业的强大,为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月一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我感到自己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
  我们集团10万职工中有90%来自农村,解决9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让我觉得特别自豪。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连年提高工资,仅工资收入一项相当于每年向农村转移60多亿元资金。不仅如此,我们使10万名职工在城镇安家落户、安居乐业。在保证自己职工福利的同时,几年来,我也带领集团党员干部职工为公益事业无偿捐款近2亿元。抗击疫情期间,我们率先向武汉、山东和滨州慈善总会捐款3000万元,同时,我们的纺织生产线紧急转产口罩、防护服和隔离衣,仅几天时间就实现了日产口罩5万只,日产防护服、隔离衣1000多套件,紧急驰援抗疫一线。
  “为国创业,为民造福”是魏桥创业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父亲这位老共产党员对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只有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企业才能实现无限成长;只有凭一代代人铭记于心,精神才能实现永远传承。作为一名党员,我愿意用一生去践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整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