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因为父亲退休,临近高中毕业的我也办理了转学手续,随父亲回到家乡。因外语课程不同等原因,我又办理了休学手续,把团组织关系转到了村里。当时村里人们的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团组织活动却开展得不错。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团支部活动,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春日晚上,一位邻居妹妹领我去的。团支部活动室就设在大队部院内的3间陈旧的南屋里,参加活动的约有20来人,当团支部书记把我介绍给大家时,受到热烈的掌声欢迎。我看到新粉刷的墙壁雪白,大家正在装饰活动室,有的用彩纸条往墙上贴宣传栏边框,有的用秫秸轧制牌匾。我看了后马上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并着手干起来。我在学校就是搞壁报栏的能手,干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活干得板正漂亮,受到了好评。
团员青年们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学习、唱歌,坚持活动,充满了青春活力。第二年,我当选团支部书记,带领团员青年们演文艺节目、植树造林、种试验田。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我所在的团支部被公社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这个阶段,我还发挥自己爱读爱写的特长,经常向县广播站写反映农村发展变化的通讯稿,有10多篇被采用,每次都是奖励一个笔记本或是两本方格稿纸,日子过得很充实、高兴。
我在农村历练几年后,被选进村委领导班子担任民兵连长。我带领民兵刻苦训练,组建起持有8支半自动步枪的基干民兵班,每次打靶都获得好成绩,数次配合公安机关执行任务,多次受到县武装部表彰。
民兵连长这个活,其实还是村里的“工头”。1970年,我们村为村民安装电灯,由我分工负责这项工作。我组建起20余人的青壮年队伍,历时两个月完成任务。当电灯第一天晚上在家家户户亮起的时候,村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我的心里也热乎乎地,好像感受到了共产党领导时代前进的脉搏在跳动。
徒骇河刚坝电灌站输水渠配套设施建设开始时,我又承担起这项任务,组织起专业队,从灌制各种口径的水泥管子、闸门,到修建起2支、3支、4支干渠出水口,再到斗渠、毛渠的配套设施建设,历时半年时间一干到底,使我们村的土地全部实现类自流灌溉,生产条件得到提升和优化,粮食大幅度增产,除群众口粮和留足种子饲料外,每年可向国家交纳5万公斤“爱国粮”。现在说起来,这些好像不值一谈,但在当时算是不小的成绩。集体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村购进“泰山—25型”“东方红—75型”拖拉机各一台,解决了全村的土地耕种问题。
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我也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决心,于是,我庄重地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每年春秋季节,国家都有大型水利工程。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推土机、挖掘机,挖沟挑河都是靠人工。上级根据工程量向村里下达出工指标,村里准备好工具、炊具,组织好人员,一般由民兵连长带队出工,工期一般是20到50天不等。我曾带队干过潮河、马颊河、草桥河、马新河、胡营河、韩墩等工程。其中最难忘的,是在离家100多公里的黄河南岸的黄河农场一分厂以北新筑一条高7米的黄河大堤。此地荒无人烟,民工们掘地搭屋临时居住,生活用水需到2.5公里外的水库去取,日用品需到5公里外的黄河农场去买,条件极为艰苦。几天下来,高强度劳作的民工们由于吃不到蔬菜都出现便秘,导致伤病号不断增加。我把几个生产队长集合在一起商量办法,最终逐步缓解了困难,28天提前完成了工程任务。
我在农村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了8年,党组织终于吸收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永不会忘记我获得政治生命的这一天——1974年4月3日,这一年我26岁。我把这一天作为自己新的起点,时刻不忘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此后,我又被选拔为脱产干部,分别在沾化农业局和沾化县委组织部工作。1989年起,我分别在几个乡镇任职,风里雨里20年,我坚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时刻自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退休后,我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且身体尚无大的疾病,所以总感觉有点闲不住,想为社会再干点事。年轻时梦想当作家,现在拾起笔来写点东西吧。我先后写出文史资料10余篇,有的编入《滨州文史》,有的发表于报刊;参加了《滨州通史》的编审工作,联合或独立主编了《滨州区域文化通览(沾化卷)》《沾化历代诗文集萃》《沾化海洋渔业志》《富国村志》;组织起诗词爱好者50余人,创建沾化诗社,几年间共写出诗词作品近万首,发表于微刊各平台的约有5000余首,发表于纸刊的有1000余首,并编辑出版了《枣乡撷韵》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