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马亮基:从邹平走出的中国第一批航空兵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韩俊亮李振平刘清春张丹

  在海南期间,记者采访了四野海南子弟,听他们讲述父辈的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足迹。作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机械长马亮基之子,马路深情地回忆了父亲的革命生涯。
  老家是邹平西董张家洞村,曾担任罗荣桓的警卫员
  1939年,邹平西董张家洞村的马亮基,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
  “我父亲说,刚开始在连队当兵的时候就三颗子弹,一颗打伏击,第二颗是冲锋的,第三颗子弹是要留给自己的。”马路说。
  参军后不久,马亮基就成了罗荣桓的警卫员。
  罗荣桓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之后,山东军民积极打击敌人,战胜了各种困难,根据地日益巩固和扩大。“到1942年反扫荡以后,我父亲手里就有五颗子弹了,不久就10颗子弹了。”马路说,后来马亮基还担任过江华、谷牧的警卫员。
  对于罗荣桓在山东的工作,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1939年3月,罗荣桓率领的115师来到山东,与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山东是中国抗战几个大的根据地之一,在日寇全面发动侵略战争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山东人民进行了十几次武装起义,硬是拉起了一支铁骨铮铮的抗日队伍。”罗东进回忆,“山东抗日根据地迅速成长,很快形成了渤海、沂蒙、鲁中南、胶东等几大战略区。在抗战末期,最早进行大反攻的便是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5年,马亮基参加了解放临沂的战役。
  当年8月17日,山东军区调集山东野战兵团第二师第四团、山东军区特务团、警备三旅第十一团和滨海区临沭独立团等地方部队组成临沂前线指挥部,对日伪军盘踞的鲁南重要城镇临沂发起第一次进攻。8月20日6时40分,我军发起第二次攻击。9月11日零点,我军最后的总攻开始了。经过8个小时的巷战,临沂城解放。战役胜利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和中央军委来电嘉奖所有参战的部队和民兵。
  加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为第一批航空兵
  打完临沂城后,马亮基他们就接到上级紧急命令,一天一夜强行军到了山东龙口,然后又坐船一天一夜到了东北,这个时候,马亮基看到的是,一路上密密麻麻的军人,大家都在龙口坐船去往东北。
  “我们要抢先一步占领东北,巩固东北根据地。”马路回忆,马亮基他们到东北后又休息了两三个小时,就坐火车,急急忙忙地赶到通化,就在那参加了航空队。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史称东北老航校。学校于1946年3月成立,先后辗转牡丹江、东安(现密山市)、长春等地,是“人民空军起飞地”。
  因为条件所限,缺少很多机件,马亮基他们就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找飞机的残骸、零配件来组装飞机,没有油就烧酒精。飞机上没有通信设备、没有降落伞、没有安全带、没有钟表……但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空军官兵壮志凌云的誓言,他们创造了“马拉飞机”、“打气筒充气”、酒精代替航油等一个个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
  “当时从国民党方面起义的刘善本,也是我们山东人,是航校的教育长,他开飞机叫我父亲当助手,去轰炸东北的土匪。”这是马亮基参加的第一场空战。
  刘善本是昌乐人,1935年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八大队任作战参谋、上尉飞行员。抗战初期,随部队袭击日军。1946年6月26日,驾机飞抵延安,开创了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先例。1946年9月22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刘善本,让他到东北筹建第一所航空学校。1946年9月,他赴东北参加创办全国第一所航空学校(老航校)的工作,被任命为副校长。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他驾机领航,接受检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航空兵某师师长率部参战,曾经组织过人民空军的首例夜袭作战,并首次使用了电子对抗和照明轰炸的作战法。
  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老航校的威名远扬,5名空军一级战斗英雄有3名出自东北老航校,他们是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李汉、邹炎、王天保、高月明等4名毕业学员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但因为有轻微的红绿色盲,马亮基就没有当成飞行员,改为了地勤,学维修机件。后来跟着四野南下,一路接管沈阳、长春、北京机场,再后来就接管了济南机场。
  到了济南后,马亮基就回到了老家。“当年我父亲参军的时候,我妈正怀着我哥,参了军,就一直没见到。”马路说。
  等第一次见到大儿子,大儿子已经10岁了。在家待了两三天,马亮基就回到了济南。随着部队继续南下,接管了南京的机场,留在南京后,又把家属接了过来。
  为国培养农垦方面的人才
  1958年,马亮基转业,根据地方需要回到了东北,开发北大荒。《八一农大报》的一篇文章描述,1958年6月,农垦部决定办农业大学,为垦区发展培养农场高级管理人才,学生由各农场选派。8月份,农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从农场陆续到校,800名学员共编成13个班,其中11、12班是农机运用班,主要目标是为农场培养农机高级管理人员,13班是农机修理班,主要培养农机修理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每班约60人。
  1959年,学校成立农学、农机、牧医三个系,准备招收本科生。农机系的书记葵思根、教务员陈刚,系主任就是马亮基。系里成立了运用、农机、修理、力学、金工、制图等教研组,从各农场收集了近百台各种典型的农、牧机械,陈列在农机实验室旁的农机具停放场,供农机和机械原理课中组织学生去观看。当时除校内教学外,还安排学生们轮流上机组,本着“将来做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学生都参加了开荒种地。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都很有益处,毕业后到生产一线都能文能武。
  1959年麦收期间,农机组在1号水库西山坡进行了一次麦收现场教学。实现照书上讲的内容用收割机打出割道、割角、卸粮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61年,国家要开发建设海南,农垦种植国防物资橡胶,马亮基又奉命调来海南。此后,马良基在海南林业局工作至1997年去世。
  马路深情地说,“我父亲这个人很朴实,从来没有夸夸其谈,他经常唱八路军军歌给我听,唱抗大校歌给我听。”
  马亮基去世后,马路把父亲的骨灰送回了山东老家,“父亲经常跟我讲,等他走了,要把他的老骨头送回老家,我说为什么?他说山东是生我养我和我战斗过的地方,叶落要归根。”
  采访结束,耳边不由自主地响起了这首战歌,“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
  斯人已远,精神永恒!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