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早有鸿鹄志 初心为人民
——博兴县早期革命者王博昌诗赋解读(上)

  姚吉成
编者按
  王博昌,滨州博兴人。1906年生于今(滨州市博兴县)博昌街道王楼村,1925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1930年毕业回乡加入中国国民党,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担任中共博兴后备县委书记,1938年6月任博兴县委复建后第一任县委书记。1938年11月,王博昌在与日军战斗中为掩护部队安全撤离壮烈牺牲。
  2020年,由博昌街道发起,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滨州日报·滨州网联合中共博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博昌街道成立了“初心使命与担当——王博昌革命文化与后世影响”课题组,旨在挖掘王博昌革命烈士生前事迹及革命精神。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挖掘和研究,现将王博昌烈士生前部分遗作诗稿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王博昌7岁进私塾,15岁考入济南正谊中学读书。他勤奋好学、生活俭朴、成绩优良,尤其善长诗赋,深得同学们的赞誉和老师的赏识。1925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最优秀之法科学校朝阳大学。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反动统治之下。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北平,在政治上受到国共合作及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各种进步思想、革命思潮在各大学校园里传播。
  王博昌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法学、经济等专业知识,还通过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思想上受到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及其形成的根源有了一定认识,并决心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奋斗。
  王博昌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娴熟地利用诗词歌赋抒发情怀。上学期间,他兼任《北京时报》编辑,经常发表文章以针砭时弊,唤醒民众,同时也赚得稿费,维持学业。
  纵观写作内容所表达的事项和情怀,王博昌遗稿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30年之前读书阶段的诗稿,二是1931年走上革命道路直至1938年11月9日(农历九月十八日)壮烈牺牲期间创作的诗稿。
  桃花带雨浓赋
  (以题为韵)
  则见浓艳共含,浓香尽吐,浓粉千枝,浓阴万户。滴浓露于清晨,飘浓香于卓午。值此春回金谷,赏花而座设桃源,伊谁春买玉壶。看雨而门开桃坞,颜姿绰约。曾看树树摇风,珠露淋漓。更见枝枝著雨。彼夫梨花烟锁,药花云封,非不清香漠漠,艳冶重重。曷若此烟霞其质,粉黛其容。花因雨而飘香,比初花而犹好。雨催花而破蕊,较未雨而更浓。未几,林煦新晴,溪溶宿雾,红雨盈堤,绿阴夹路。指霭霭之桃花,看浓浓之雨露,既乐吟赏雨之诗,更思作看花之赋。
  解读:
  过完一个沉睡的冬天,当周边还是沉睡的枯枝和荒坡时,桃花率先含苞吐艳。当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桃花便铆足了劲铺天盖地地盛开,最先给乡村带来惊艳和生机。细细的春雨随风飘落林间、洒向村庄,孩童雨中追逐嬉戏,大人们便在桃园中设桌椅把玉壶品琼浆玉液,一番犬吠水声中,好一副桃花带雨浓的景致。短暂的惊艳过后便是花瓣的飘落,然而绿珍珠般桃芽的笑脸呼之而出。桃花从生到死是一场美丽与惊艳的演绎。
  该赋写成于1920年前后,是王博昌在叔父王崇昆开办的私塾读书时所创作。作者用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在荒芜的旷野中发现美的新生命的萌动,展现了王博昌幼时的诗赋功底和敢于冲破桎梏向往美好生活的襟怀。王博昌的爷爷王一时生有三子,大儿子王崇山幼年早逝,二儿子王崇岳(王博昌的父亲),三儿子王崇昆开办私塾。王家世代务农但很重视教育,属于典型的诗书耕读勤俭之家。王博昌的叔叔王崇昆,贡生,私学功底扎实。王博昌与马千里同在王崇昆家的私塾学习,王博昌自幼聪慧,诗词歌赋一点就透,藻思泉涌,是周边几个村子较有名气的小才子。这首田园美景诗应是王博昌私塾将要毕业时所作,体现了王博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积极向上的品格。
  荷喧雨到时赋
  (以题为韵)
  时则香浸沾衣,风催落帽,吟雨畅怀,尝荷寄傲。荷喧雨而横斜,雨喧荷而颠倒。忽见轻衫薄袂,相逢避暑人来。遥看绿笠青蓑,恰值钓鱼翁到。既而烟收云敛,露滴粉披,埃尘难染,冶艳倍滋,香风阵阵,蕊挺枝枝。招来书舫闲游。衣湿荷花之际,折绿碧桶小饮,诗成雨霁之时,况复密点才过,奔泉交清。雨足霏烟,荷阴蒙雾,书堪留客。何须竹外微风。尚欲烹茶,可取茶间清露。正荷净纳凉之候,饮酒赋诗。待雨霁棹之余,挥毫作赋。解读:
  盛夏酷暑,作者书舫闲游,看到碧绿的荷叶长满荷塘,香风阵阵,蕊挺枝枝,风催落帽,吟雨畅怀;轻衫薄袂,避暑人来;绿笠青蓑,垂钓鱼翁;荷净纳凉,烹茶饮酒。作者写景状物,荷塘之荷叶、荷花、纳凉人、垂钓翁等,美好的景致勾起作者的诗意。
  景致描写栩栩如生且人、物、景融为一体,宛如一幅生动的油画映入读者眼帘,赋中有画,画中有诗,展现了作者的才思灼灼和才华出众。该诗与唐代温庭筠的《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诗曰:“簟翻凉气集,溪上润残棋。萍皱风来后,荷喧雨到时。寂寥闲望久,飘洒独归迟。无限松江恨,烦君解钓丝。”
  松涛赋
  (以松含风里声为韵)
  枝高眠鹤,干老蟠龙,风吹气爽,雨过烟浓。阴添数尺,盖叠千重。涛发空林,翠梳环而滑滑;涛流曲径,绿盘髻而松松。杂竹间煮茗之声,飘来短榻。举石上调琴之韵,吹落遥峰。涌三篙之碧涨,响一院之青松。盖有雕栏一一,芳径三三。或携觞而酣饮,或挥尘而高淡。窗敝则松村翠滴,帘开则松阴烟涵。碧浪于亭前亭后,绿波于舍北舍南。径畔坐听,枝缭绕而连碧汉。风前眺望,干葱茏而映澄潭。一林音送,万树声应。
  解读:
  《松涛赋》写于1921-1925年间,是作者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所作。济南正谊中学始建于1913年,其创始人鞠思敏1906年加入同盟会进行反清革命,后来选定教育为终身事业。1913年9月8日,鞠思敏与蒋衍升、高彭年、王祝晨等人共同创办的济南私立正谊中学正式开学。校址设在大明湖畔的阎敬铭废祠内。由于收费低廉,正谊中学吸引了大批贫寒人家的孩子,其鼎盛时期在校生达到1700多人,居济南私立学校之首。1921年王博昌考入济南正谊中学。阎敬铭旧祠院内古松林立,松枝层层叠叠相互交叉,左右伸展遮天蔽日。松鹤栖息于高高而苍翠的枝端;沧桑的枝皮犹如蟠龙附上,风吹气爽,雨过烟浓。推窗揽胜,树下听涛。幽静的环境中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作者写松言志以表情怀,对人生和未来充满希望。
  悼白丁香花文
  随杨花而沾地,美人无寿,骚客奚疑。清白无福,笔墨奚辞。春去无情,我性奚痴。春来无日,我恨奚移,已矣哉!天荒地老兮何芷君身,海枯石烂兮何绝我心。丁香丁香之无香兮,文悼之而句辛。彼苍真不怜贫士兮,忍使枯园之余兮。此意惟吁之于花兮,何日重丽而一新。
  解读:
  白丁香属亚乔木,树干紫灰黑色,有细裂纹,单叶对生,高可达十米以上,木质具有特种清香气味。丁香花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得名,它的花、枝、叶可入药,是著名的庭园花木。其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20世纪30年代的正谊中学,校长鞠思敏支持学生的进步爱国活动,该校成为学生运动、地下党组织活动基地,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鞠思敏被誉为“山东的蔡元培”。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正在正谊中学读书的王博昌和正谊中学其他师生一起参加了济南商界、学界等13个团体的10万市民声援上海的群众集会,校长鞠思敏被选为大会主席上台演讲。在教育家、革命进步人士校长鞠思敏及先进分子的教育引导下,王博昌如沐春风,拨云见日,看到了丝丝光明。王博昌一方面潜心学习文化课知识,一方面广结良师益友,学习进步思想,渐渐萌生了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这首诗是对上海“五卅惨案”死难的同胞而作。
  桃花源诗
  源出羲皇世,桃花送眼前。
  男耕无事日,女乐太平年。
  阡陌青桑曲,原畴绿树鲜。
  往来老与少,名利讵为缘。
  境是殷周上,时殊蟹豸连。
  谁知佳世界,独写古山川。
  人物凭心造,风光现指旋。
  有丞如迹著,身或化为仙。
  解读:
  本文写于1930年6月,是作者借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诗》诗韵赞美家乡,意欲建设家乡的一首诗。1925年,王博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朝阳大学。王博昌与刘顺元(北京师范大学学子)、王绍堂(北京大学学子)被称为“博兴三才子”。1930年6月,王博昌在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很多同学留北平或到省会城市工作。像王博昌这样毕业于著名法科学校的学生到省会城市或司法机要部门谋职是非常容易的,但王博昌却执意回原籍建设家乡。该诗表达了他热爱家乡,决心回原籍建设家乡的志向和决心。
  (作者系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王博昌革命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