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沾化探索“脱贫密码”开启百姓幸福生活
  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通讯员贾海宁李秀玲报道)近年来,沾化区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扶贫工作全局,积极探索“脱贫密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举措,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开启幸福生活。
  政策兜底保障筑牢返贫致贫“拦水坝”
  近日,一个个穿着红马甲的党群服务队志愿者提着米、面、油来到沾化区富国街道崔岭村贫困户崔善教家中。
  今年78岁的崔善教老人无儿无女,与身患残疾的老伴相依为命,富国街道扶贫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其作为帮扶的“重点人群”,组织村里的党群服务队定期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打扫庭院,收拾屋子,志愿者家里做好吃的,都会想着给老人送一碗。老人有需要,一个电话打给服务队队长崔清岩,志愿者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为更好地服务困难群众,该区各基层党组织成立党群志愿服务队611支,每支服务队设若干服务小组,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100余次,在实际行动中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刚生病那会,感觉天要塌了,初步治疗就花了20多万元,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下河乡东张村的相对贫困户李红军说。李红军因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躺在病床上,女儿还在上学,妻子因为照顾他也顾不上地里的几亩枣树,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多年的积蓄也快见底了。该乡民政办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他纳入低保对象,给予充分帮扶和服务。“多亏了国家好政策,我才能踏踏实实地治病!”李红军激动地说。
  为兜牢民生底线,明确救助对象,优化救助流程,沾化区在全省率先试点构建“e家大救助”体系,统筹社会救助政策,通过建立早发现、早救助、早脱贫、早幸福机制,织密编牢社会救助网。
  “我们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聚焦因病、因学、因灾和突发事故等致贫返贫的关键风险因素,投入财政资金300万元,为低收入群体购买综合保障险,筑牢返贫致贫的‘拦水坝’。”该区扶贫办主任李景智说。
  聚力扶贫扶志激发自主脱贫“源动力”
  “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给老百姓政策帮扶,俺还干着村里的公益岗,每个月能领不少钱,日子有奔头了!”韩玉彩高兴地说。据了解,67岁的韩玉彩是利国乡吴庙村贫困户,妻子张连枝为肢体二级重度残疾,儿子先天肢体残疾,儿媳智力残疾,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韩玉彩身上。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已经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生活每况愈下。乡里设置公益性岗位让不服输的韩玉彩看到了希望。“我不能坐在家里等着国家的政策救助,俺要靠自己端稳手中的饭碗。”韩玉彩信心满满地说。
  在沾化区富国街道福悦家园“社区工厂”的车间里,二十多名女工正在娴熟地制作鱼钩,中午11点左右,她们之中的多数人会先到附近学校接送孩子,下午再到车间继续工作。这间“社区工厂”通过招引伊娜渔业公司入驻,直接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个,每年可为群众创收近百万元,村集体通过收取场地租赁费每年增收2万元。同时,村集体在社区办公场所屋顶安装136块光伏板,每年可实现收益3.4万元,实现了贫困户、村集体“双增收”。
  此外,为提升贫困群体职业劳动能力,沾化区积极推行贫困劳动力大规模职业培训,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1155个,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鼓励就业扶贫基地、大姐工坊、卫星工厂等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就业,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源动力。目前,沾化区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合作联社109个,培育群众致富项目167个,建成“卫星工厂”231个,覆盖394个村;举办沾化冬枣生产大型培训班100余期、电视技术讲座16期,累计培训冬枣技术骨干8000余人次。
  助燃产业引擎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来到沾化区清风湖北部,放眼望去,50台大型风力发电机在湖边迎风起舞;风电机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单晶光伏发电组件阵列在艳阳下熠熠生辉。
  华能沾化清风湖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风光同场项目和全国建设周期最短的百兆瓦级大型光伏项目,总投资7.29亿元,装机容量100MW,实现了上风、中光、下农立体互补产业模式,年发电量1.2亿度,产值1.3亿元,每年可实现用于扶贫的收益1200万元,每户发放收益3000元,整体带动4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另外,若按照股比分红预计,今后每年可增加财政收入2000余万元。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沾化区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按照“一乡一品”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立足发展沾化冬枣、绿色畜牧、清洁能源、水产等特色产业,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5亿余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高效蔬菜、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和光伏、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建成扶贫产业园7个,年产值达到18.6亿元,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衔接。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