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滨州“十三五”组织财政收入1182亿余元
  圆满完成财政工作主要目标任务,财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刘青博报道)1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滨州市‘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九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财政局负责同志发布滨州市“十三五”期间财政事业改革发展成效相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获悉,五年来,全市财政工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加快实施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中财政工作主要目标任务,财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财政运行平稳有序,财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系统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实施,发挥财政政策定位精准、作用直接的优势,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大力实施财政收入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财政支出质量和透明度,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充分显现。
  “十三五”时期,全市组织财政收入1182.59亿元,比“十二五”增加339.99亿元,收入规模从2016年的220.0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2.79亿元,年均增长4.4%,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651.79亿元。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累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22.19亿元,支出规模从2016年的320.5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47.51亿元,年均增长7.7%。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全市财政系统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至2020年11月实现财政收入支出增速双“转正”,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达4.0%,列全省第3位,财政收入总量跃居全省第8位,较2019年前进2个位次,为我市撤地设市以来最高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8.2%,增幅列全省第1位。“阳光财政”建设同样蹄疾步稳,在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中,五年来我市财政透明度均居全国、全省前列。
  民生事业保障有力,公共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支持民生事业发展放在财政保障的首要位置,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向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倾斜,在全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确保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累计实现民生支出1462.00亿元,从2016年265.36亿元增长至2020年364.18亿元,年均增长7.5%,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八成左右。
  医疗方面,2016—2020年,我市累计实现卫生健康支出185.26亿元,年均增长7.8%,人民医院西院区、市中医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投入疫情防控资金6.17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下达2.02亿元,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教育方面,“十三五”时期教育支出累计达312.42亿元,年均增长3.2%,保持一般公共预算中第一大支出位置,财政教育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向好、职业教育的整体提升,以及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健全完善。另外,持续加大“招才引智”保障力度,安排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91亿元,支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项目建设。
  社会保障方面,五年来,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258.00亿元,年均增长9.1%,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困难儿童等四大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每月500元、315元提升至684元、511元,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16年每月85元提高到2020年每月142元,筹集、争取各类资金33.25亿元投入市直棚改项目建设。
  支持三大攻坚方面。聚焦脱贫攻坚,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3.77亿元,行业扶贫资金13.51亿元,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确保来之不易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用;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开好“前门”、严堵“后门”,“十三五”时期我市累计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2.45亿元,其中2020年发行专项债券240.14亿元,增幅居全省第1位,支持重点项目建设149个,拉动投资近千亿元;聚焦污染防治攻坚,节能环保支出由2016年的7.35亿元增至2020年的18.86亿元,年均增长15.0%,“两山”理论在富强滨州建设中落地有声。另外,“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部门持续加大涉农资金统筹力度,累计投入涉农资金238.53亿元,年均增长10.9%,是历史上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
  财政职能充分发挥,服务高质量发展彰显新作为
  “十三五”时期,我市打好财政政策资金“组合拳”,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支持新旧动能转换。我市研究出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1+5”财政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调控政策,为加快动能转换提供财政政策保障;投入市级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1.04亿元,制订市级财政科技创新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券”资金1500万元,用于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市属及驻滨高校院所、创业(创客)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落户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辐射全省的创新创业平台。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从2016—2017年的“结构性减税”,到2018年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再到2019—2020年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我市坚决落实中央、省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等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在全省创新将工业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厂房、仓库及其他生产性附属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标准降为零。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16亿元。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围绕全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我市设立50亿元的山东省滨州五矿新旧动能转换母基金,设立愉悦家纺等4支项目基金,愉悦、京博两支基金完成省市县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全部出资,基金规模13.4亿元。组建滨州地区纾困基金,设立全省首支疫情稳定基金,累计放款2.15亿元。
  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市改组成立滨州市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推动设立山东滨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整合运作国有资源资产,缓解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集压力;设立滨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省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实现全覆盖;加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力度,着力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分险、赋能”作用;做好滨州港务集团整合和资产剥离工作,剥离经营性资产35.8亿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全市列入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项目27个,投资额达到274.36亿元,黄河大桥等PPP项目推进顺利。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时期,瞄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总体目标,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落实中央、省改革举措,构建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财政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结合财政经济形势变化,合理划分市县财政收入分成比例,出台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市对县财政体制不断完善。加大政府预算统筹力度,“四本预算”实现有效衔接,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改革,将原项目资金统筹整合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等10大板块34项专项资金,变“保姆式财政”为“部门自主理财”,财政资金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加快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建设市级土地储备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列入全国、全省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试点范围;实施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全省首张市级非税收入电子票据在滨州开出,跑出了财政电子票据改革的“滨州速度”;加快实施库财电子化对账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库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全省唯一试点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出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完善“1+2+N”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目标编制覆盖到所有财政资金,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完善预算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并将预算绩效评价纳入市直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五年来,实施财政重点评价项目121个,涉及资金20.47亿元,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我市成为全省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全省绩效指标标准体系建设“双试点”城市。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全市财政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推进现代化财政制度建设,为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贡献财政担当。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